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第一次見面-評述

底下是我對本篇日誌中所記載的歷程的評述。對於享受璟妤文筆的人來說可能有點煞風景。不過我想藉這篇日誌來引介大家看到更多。

這是璟妤認輔開始的兩個第一次見面的過程:和母親的第一次見面,和瑞思的第一次見面。
我們從繼母與店員對話中知道,店員也知道瑞思母親的處境。這是說,繼母的情緒沒有辦法保留在家中,需要在其他的地方說出。我們會繼續想,這似乎說,原本應該是父親與母親一同面對的教養問題,卻像是單獨落在母親的身上。那麼,父親在哪裡?

在討論中,璟妤擔心第一次見面若問太多事情,會不會讓人有一種在窺探別人家務事的感覺。不過我不會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我真的想「聽到」她,她的處境,而非把她的事情當作奇聞軼事來聽,好奇地聽。因此我會建議像這樣的回應:「聽到這裡好像都還沒聽到爸爸呢?爸爸怎麼想呢?」

瑞思的繼母手裡抱著一個孩子,肚子裡有另一個孩子,詢問璟妤可否借一本關於教養孩子的書。這樣呈現了什麼?母親這樣的詢問似乎傳達出自己在做為母親上是一個「不夠」的姿態;她需要其他的教導、幫助,來教養這些孩子。這時,如果我們真正給出一本教育的書,那又意味著什麼?是幫助她離開一個「不夠」的母親,還是坐實她是一個「不夠」的母親?然而,面對母親如此的請求,我們要如何回應呢?這裏的重點是,在我們與母親的互動中,她成為什麼?我們又成為什麼?若我們順應要求,提供了一本「好的」書,那我們儼然成為「專家」了!一個「不夠」的母親面對「專家」,這好像不是我們要帶給母親的吧!考慮這些,我的建議大概會是這樣:「媽媽很想找到讓小朋友好好成長的方法吧!我會試著找找看。其實我也還不是媽媽,不見得知道什麼樣的書比較好。不過我可以跟妳分享我喜歡的這方面的書。」這樣的話語是讓說話者與聽話者的位置靠近。

這也是璟妤第一次與瑞思碰面。相較於繼母迫不及待的向璟妤訴說,瑞思的第一個反應很「輕」—鳥,一個比較「輕」、「弱」的動物。這其實非常相應瑞思當時的狀態。我們可以想,一般來說,可能的回應會像是:「你是誰?」、「你為什麼來?」等。但瑞思的回應不是這些,而是關注到現場中「輕盈的」、「柔弱的」東西上。
如果我們也體會到了這個「輕」、「弱」的狀態,一種處於陌生場合的輕弱狀態,那我們可以也很輕地回應:「那裡有一隻鳥。」或是「我看到了。」這樣回應的輕弱程度,會比「你想要過去那裡看看嗎?」來的相映一點。在這點我們可以看到,陪伴中所要的回應,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是相不相映的問題。

如果是順著那樣輕、弱的情緒,接下來大概就不會是說明認輔結構的話了。我會建議這樣的說明放在第一次見面快結束的時候,或是等小朋友問。在這段說明與詢問的互動中,璟妤與瑞思有點相對起來(-> <-),而不是相隨(-> ->)。

不過,在有關彩色筆的互動中,出現了一個柔軟的主題。瑞思注意到被折斷的筆芯,並且好奇:「為什麼不把它丟掉?」璟妤的回答是:「因為它們還可以用。」這其中透露出的是一個細緻的、柔軟的心情。而在後來,瑞思仍然留在這樣的心情中:「…如果輕輕地畫,還是可以。」即使中間的畫與話表達出一點攻擊的意味。
露出牙齒的「小電怪」,被吃掉一部分的死鳥。鳥又出現了!這是什麼意思呢?脆弱的鳥,會吃動物的小電怪,這都是瑞思的經驗部分嗎?在此我們把問題放著,不必急著回答。

「下次我就不用告訴你,你就會了。」瑞思這句話是說給自己聽呢?或是旁人聽?不論是給誰聽,說出這句話的他像是由原先被告知今天是星期二的被動位置,轉變成「吩咐」的主動位置,瑞思像是換了位置;這是一個成就規則的位置。這是鳥與小電怪之外的第三個位置嗎?

第一次的陪伴認輔要結束了。發現璟妤明天不會來的瑞思,有些不舒服。他重複關於分離的話題。「星期一為什麼不會來?」我想,這第一次的見面是有關係建立起來,因此瑞思期待在一起的時間多一點,快一點來。然而我們的原則就是,一星期一次,固定的時間來。因為我們認為重要的是承諾的長久維持,而不是心軟的任意給予。
關係建立了,我們可以讓他期待,我們也就有了讓他失望的能力。我們會為了什麼樣的事讓孩子失望呢?

妳什麼時候會來?妳為什麼不會來?這會是瑞思對著另一個大人說的話嗎?不知道這個大人明天為何不會來?曾有一個大人跟瑞思說會來但沒有來嗎?是他/她沒有守著承諾還是承諾了他/她自己無法兌現的承諾?

「下次」出現了,瑞思說:「下次我會在其他地方畫其他…」。「下次」是一個延續。璟妤送了一張圖給瑞思,這張有圖也有其他空白的「紙」成一個「這次」與「下次」的橋。

「物」載了「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