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他者面容召喚 v.s 失去存有恐懼

昨天聽了王心運醫生『列維納斯倫理照顧』的演講,剛好幫助我思考助人者的本質。在王醫師的演講中提到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醫師也剛好用這例子來說明列維納斯所講的il y a 狀態,也就是人在面對現場時,已無關乎道德倫理上的做與不做,而是『不能在做些什麼』的情況(哪一種抉擇的結果都一樣)。

故事的例子是這樣的,一個護士長回憶她早年面對生死交關的事件。她回憶一對夫妻在生產前即發現嬰兒有了唐氏症,父母親在產前即簽了『嬰兒放棄同意書』,意即當嬰兒生出時,放棄任何救護治療,任其死亡。護士回憶當她在交班的時候她才知道這件事,隨即進產房協助接生嬰孩。嬰孩生出後,護士抱著他、感受他的體溫、呼吸,不忍的想拿養氣給嬰兒吸,此時主治醫師說 : 不要太積極治療。護士將手上的氧氣罩放回,看著眼前的嬰孩由粉紅的肌膚漸漸轉為蒼白。此時護士還是為剛出生的嬰孩做在這產房裡一般來到世上的嬰孩都會做的事;護士幫他帶手環、蓋腳印、用布包裹著嬰孩。護士將嬰孩抱到母親說『媽媽,你還是看看你的孩子吧』。媽媽問了護士『他有十隻手指、腳趾嗎?』,護士說『有阿!』,在那一刻護士回憶看見母親似乎後悔簽了同意書。產房的忙碌讓護士無法一直陪伴嬰孩,她對嬰兒說『阿彌陀佛,願你轉世得一個健康的身體,降生在另一個幸福的家庭裡』,嬰孩放在新生兒處理台上,皮膚由白轉為暗紫,最後轉黑,在死去的過程中安靜的沒有一點聲音與動作。

對照這個故事我想起一本暢銷美國小說『不存在的女兒』,兩者的故事頗為相似,簡述摘要如下。故事從一個大風雪的夜晚開始。醫生大衛親自為妻子諾拉接生,卻發現雙胞胎之一的女嬰患有唐氏症。為了不讓妻子面對新生女兒為心智障礙的悲劇,要求護士卡洛琳將小女嬰送到安養機構,大衛以善意的謊言矇騙諾拉女兒已夭折,誰知這個決定從此讓整個家庭變了樣。但是當年在場的護士卡洛琳並沒有按照大衛要求將小女嬰送到安養機構。在開車離去的途中,這位暗戀大衛的護士決定獨自把女嬰養大。她搬到另一個城市,隱姓埋名靠各式各樣的兼差賺取生活費,用一己之力對抗不合理的教育體制,為女兒打造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詳情摘要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7432)。

在這兩個相似的故事中,這兩個護士所面對的情況大致相同,一個護士可以有收養孩子的舉動,一個護士il y a面對孩子的死亡。雖然王醫師說在il y a護士面對嬰孩是屬於重症的唐氏症,可能即使當下救活,過沒幾天也是死亡。只是我想講的昰不管再艱難的處境,每個人都有選擇,即使不管選擇何者其結果一樣,但是選擇一個可呼應「他者面容」的方式,這對選擇者本身,以及他者而言,il y a的沉重不再昰原初il y a狀態。在王醫師的例子裡,面對他者的面容不只是眼前的嬰孩,對護士而言母親何嘗不是『他者的面容』,護士看見媽媽的不捨、後悔,某種程度媽媽也是受苦者;或者就像是李老師所說的,或許也能握著那孩子的手,陪她走到生命盡頭,這一刻死亡不昰無面容的謀殺。

讓我們來設想一下,王醫師例子中的護士所面對的不是重症的唐氏症患者,你若是那個護士,你會做出什麼決擇?你會選擇護士卡洛琳毅然將孩子帶離,獨自扶養孩子;還是站出來反對父母、醫師所做的決定?當我們面臨做與不做的抉擇其實是在選擇是否要去呼應『他者的面容』。抉擇是痛苦不是自由,為何需要選擇,我想是選擇者一邊是看見『他者面容』的召喚,一邊是現實處境的拉扯;當我們想要符應道德倫理要求時,卻又擔心一但回應了道德/倫理要求,現實的處境會變的不同。舉最近新聞一例,香港旅遊巴士在菲律賓遇到歹徒劫持,在歹徒是放人質時,一位婦人牽起自己兩個孩子也順道牽起鄰座的孩子,謊稱是自己帶來的親戚孩子,在那生死交關時刻,婦人為何如此做?萬一謊言被揭穿激怒歹徒後果是什麼?什麼樣的勇氣與面容促使婦人放棄原有生活的實存?就像護士卡洛琳,她選擇了回應嬰孩的面容,同時她放棄原有現實生活中的存在,但然而弔詭的可能是當她放棄了存在,卻證實了她的存在性。或許可以思考,道德倫理的抉擇是不是就是在抉擇是否要承受失去原有存在或擁有的恐懼。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

今天聽完黃冠閔老師的演講,本在心中一直想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想像力與同理心的關聯。不過在後來幾位聽眾提問,我在這些回答好像找到可回答我問題的答案。黃老師舉了北極的例子,他說「我們可能都沒去過北極」,這時余老師說「我去過,在北極圈中」。OK這是很好的例子。黃老師開始講「我沒去過北極,可是余老師去過北極,因此當余老師說”北極”時是經驗中的實在性。而當我說”北極”時是經驗中的非實在性;然而雖然我沒有去過北極,但是這不會構成或阻礙我了解余老師所說的北極」。

這讓我想起在治療經驗中,我是一個涉世未深初出茅廬治療師,每個個案背後都有令他們傷心、難過的故事;當他們說出們的故事流淚、生氣、焦慮時,我該怎麼體會他們這些事對他們來說有多麼痛苦;當他們在訴說的同時,我開始在我的腦海中建構出他們經驗的場景,想像這些是對他們的衝擊以及意義。雖然個案所說的過往非我經驗中的實在性,但透過「想像」我得以理解他們存在的面貌;或許這多多少少回答我想像力與同理心關聯的問題。

老實說我應該是個實在論者,面對哲學議題我一直當做生活態度來處理,一直難以接受運用「想像」來認識與形成學問;但是透過今天的演講,我了解到很多哲學家也運用了想像力來形成許多哲學概念。誠如演講者黃老師所說的,想像力時間性是屬於未來,其打開了另一國度空間,同時也創造出自由。而我想運用想像力之時,是超越時間與空間向度的魔幻時刻;今天認識到想像力是種創作力或許同時也是可以一種認識能力。最後腦中浮現奶油獅經典廣告的台詞:想像力是你的超能力;我想除了這個之外想像力或許人類的禮物。

ps.想看奶油獅廣告嗎? 請連http://www.youtube.com/watch?v=z3cztg4Nu2o

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神話與現象學中的明證性

在現象學十四講中中看到一段話,這是我在各個深刻思想家都會見到的相同見解,不管再千面英雄一書中、榮格、Yalom他們對人性的思考等都看過,雖然描述不一,但指涉內容同一。「覺察本質上的必然是人性的滿足,深思它們讓我們愉悅,他們是值得被了解。如果有些作家能夠運用他們的想像而洞見到不得不然的事實,他們就能幫助我們看到永恆的事物」(P261,現象學14講)。

因此這些思想家其實就是一種明證。明證在現象學的角度中,當萬物呈現給我們時,真理已在其中。人在其中做為一個採取行動者,使真理呈現或是明證,明證者再次將真理帶入生活中。就像榮格一樣,大自然萬物並無改變,他也一如往常呈現它自身,當榮格通透時,他悟解大自然/生命中的奧秘,其自然中的真理獲得落實,其也將真理帶回生活中。明證是一種存在的方式、活過的經驗,而不單單僅是認知、或是心理上的理解感受。因此當事物呈現給我們時,它呈現自身,我們在觀看他們時是有所做為與行動。明證將事物與人的關係勾連起來。由此觀來我們也可將神話視為一種明證性。一種過去如何活過的經驗,裝載在故事中,依靠此通達自我、內在與世界。

神話也是一種敘說人類生命本質性的東西。因此看神話時,也可以運用現象學的觀看法,將那些不必要的東西抖落,觀看是否可以回到本質。閱讀神話時,注重的不是神話的字句,而是背後所涉及的隱喻。看了坎柏其他的書我漸漸明白這樣的閱讀技巧,但這禮拜我毒害太深,我還是決定先放下,沉澱一下再繼續觀看。

反正老師出國,我也趁機放假一下,回家孝敬老父親吧~

神話告訴我們什麼?

神話從人類的內在而來,其實是乘載著過去人或過的經藉由故事手法重新向人們展示。還有一個說法,神話的來源可能來自於人類的夢,一種集體潛意識的夢,也是榮格所說的原型。在很多人身上,他們沒有看過或聽過那樣的神話,卻能夢出與神話相似的情節。根據榮格的說法,過去人類的共同經驗混雜在我們的基因之中,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

回到老故事。榮格一生不斷底切的探索自我的潛意識,幾乎可以說一生為自己深部見底潛意識所困。榮格晚年到世界各處旅行,尋找歐洲所失落的。他在歐洲以外的地方,如非洲、南美洲,看見當地人的生活是如此的與自然、內在活在一起;他們崇敬太陽、感恩大地與生物供養,這是與歐洲基督文明是自然為險惡(大洪水、乾旱),會帶來人類末日的經驗不同。他在觀看這些非洲歐人對自然合一的態度深受感召,從中體驗到自我麼渺小微不足道。一直以來他探詢自我存在的意義,在那一刻他感到存在即是意義,那一刻經驗到永恆。榮格自己曾說當他體悟此點時,他不再害怕自我的潛意識。

其實神話的功能並非如它故事表面告訴我們天地如何開始、人類如何產生,伊底帕斯如何殺掉自己的父親;坎伯說藉由神話的隱喻,能通往自我的內在。就如同神話是同人類的內在而來,神話向今世人類指引了一條通達自我內在的路。

我們在尋找、通達潛意、通達自我的路途,是不是也是要找回我們原來「那樣活」的生活。也許在好幾千萬年,我們是按照神話的方式活過,漸漸我們遠離神話的生活方式,但這樣的「活過」卻烙印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他不時的由夢衝撞著我們,提醒我們曾這樣活過。

然而我們會有疑問,我們如何得知看見神話中的隱喻。其實神話就如同一幅畫一般,每人觀看有不同的內在感受,重點不是感受的正確性,而是感受的程度性與面向性,每個人應該去追求自己的神話,而不是共同的神話。藉由通達自己能創造出自己的神話性;當你通曉後你悟出的「神話」會成為你存在性的經驗、存在(生活)的態度。

世界上有幾位神呢?

綜合坎柏所思、所見,我將我的理解表述如下。坎柏是神話學家,他從小就發現自己基督信仰中的神話和印第安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奠基他日後研究神話的動機。坎伯藉由神話談神與人之間的關係、談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談人與內在之間的關係。

世界上萬物的諸神源自於人類的投射,其諸神具有同一性,因此我們可以在各個文化中看見神不一樣的面貌,但是其代表的本質差異性卻很少,例如每個文化中都有創造天地的神也也毀滅世界的惡神,這樣的多重同一性讓人驚訝;不過共同性也顯示出,人類對自己的處境特別的好奇,重覆一個基本的詢問:我從何而來?我又從何而去?

接下來我們可以問的是,這同一性是什麼?它從何而來?既然如前述所說,諸神都源自於人類的內在投射,他投射出人類對人世間的疑問、愁苦、希望、喜悅,無怪乎諸神有多種的面貌與多種意涵;無怪乎我們常聽到「神在你的心中」。

上述是神的顯現所代表的意涵,那麼神話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呢?字面上來說我們可以直譯為神的話語;而我們之前所描述神是人類內在投射,以這為前提,神的話語是否乘載著過去人類所要告訴我們的話語。那麼過去的人類藉由神話想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或是藉由這樣的故事傳達,想向現在與未來的人類傳遞什麼訊息,我想或許坎伯發現了這一點,吸引他往神話裡頭了解。

閱讀不是簡單事

總要抱怨一下才肯認真寫讀書筆記。這幾天看了些書,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筆記,但是始終無法把閱讀心得成為一篇文章,因為閱讀不連貫,思想也不連貫了,不過「現象學十四講」中提到,當人開始進入反思議題思考時,思考表達上的不一致、語無倫次是很常見的,看到這裡我欣慰許多,我想我正在進入思考重組階段;但不管如何我想還是得記錄整理這禮拜的閱讀收穫以及我進行的思考,即使心情慌亂,但keep writing是我目前能做的事情。

自從老師介紹我看坎柏的「千面英雄」,我有如陷入無底深淵;這本書的內容又是另一個層次,是我過去沒有理解過的,我難以掌握這本書的內容,也不太知道我該如何看他,雖然就從文字的表面意思能閱讀懂,但我想這本書不能從表面上來讀。加上這星期和同學討論她的論文,幫她釐清了論文架構,頓時發現量化的研究的掌握比質性簡單一些,突然欣羨起量化研究,畢竟在研究中能掌握的感覺,研究者會感到踏實了些。持續的無掌握感讓人焦慮無比,讓我想逃離這狀態。

這星期我努力的想把「千面英雄」看完,但還沒看到一半我就放棄了,感覺我在囫圇吞棗的閱讀,在閱讀時我不斷的看字句是否能與我的論文主題相關,我感覺我在進行連連看與批判的工作而不是閱讀。因此我決定先把它放在一旁,先看坎伯其他的著作,想了解該用何種態度來閱讀這本書。不過也多虧我看不下這本書,當我翻開「現象學十四講」時,覺得這本書比「千面英雄」可愛多了,掌握感也多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