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回應Pingyi1921:生活的滋味

Joy,我想可以說是,「滋味」。這滋味,不只是感官的激動狀態,更是有不絕如縷的心思空間,得以「回味無窮」。

Pingyi1921所寫的本莊平義,某些章節中就有著這樣的滋味。我想這滋味,也是張凱理醫師尋尋覓覓的目標吧!

最近我的生活中,承擔了系主任的位置,面對系上的紛擾,還有恩恩的住院。這滋味,這滋味,哎!說不盡的憂傷。

Joy,以如此面目降臨。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羽球認輔督導心得


【寫給羽球認輔的大朋友】
2011/03/21
上次會議大家所在意的事情,覺得目前的處境,
內心會有的憂慮,我這幾天都一直在思考。

我記得我一直也都會有這樣的擔憂,
擔憂為什麼這個做不好,那個辦不到。
會一直想說某些事情應該有辦法解決啊,
為什麼出現在眼前了卻處裡不了。

或者是會羨慕別人成長很多很羨慕之類的,
然後看看自己會覺得自己怎麼沒有成長沒學到東西。


會很焦慮,很想找到解決得方法,

而想要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件事意味著什麼呢?

除了想把事情解決之外,還代表了一件事情,
感覺自己做不到什麼,跟沒有進步這件事情,
是讓我們很焦慮的,為了要離開這樣的狀態,會更急著想把事情弄好,想找到方法。

因為太急著想脫離這樣的狀態了,我們不可能好好去感受到焦慮是什麼,
甚至更深層我們得擔心是什麼,不只是我寫的,想做好"這樣的焦慮而已。

或許連去往深處想都是一件讓人很不舒服的事情,
所以努力把事情做好,找到方法,好像就可以離開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了。

真的嗎?

我們真的離開了嗎?

是不是往往每次又會掉回去不斷重複的經歷呢?


擔憂會讓我們少看見很多事情,也會忽略掉很多很重要的事情。
例如我們會忽略掉,自己的情緒,還有更深的東西,


用"很努力想辦法"代替了跟"自己的情緒"好好相處
用"快點把事情解決"代替了去認識這個處境的感受

我們以後都有機會遇到跟我們一樣的個案

如果我們沒有趁現在好好的感受自己的情緒,
去嘗試往下想自己焦慮的下層所蓋著的東西的話,
我們會很難看見個案。


之前我擔心自己跟不上別人的時候,
有人會跟我說,他本來就學的比較早,如果我立刻就跟得上的話他不就沒飯吃了嗎?

這是很有道裡沒錯,
但並不會因為這樣就不焦慮吧?


那個焦慮對我們來說其實很重要,
如果能夠把他當作很珍貴的寶藏,
認識自己的一種管道,
這或許也是一種學習跟成長吧。


當然這個很難,要慢慢學,
當我們珍惜他(自己的感受),
意識到自己在做些什麼的時候,或許自己已經慢慢的有些不同了。

有些人一直都做得很好,有些人則還沒準備好,
越擔心自己跟不上別人的人,好像就越難面對,去承認自己的這個樣子。

我們都還在學,一起加油唷!



2011/3/30
【時間性】什麼是與小朋友之間建立關係。
  時間與關係有關,建立關係就是跟他有共同的時間(進入共同的時間),就像是我每個星期都來,所謂的陪伴關係,是指我們建立了共同的時間。

  目前南華認輔可能還沒辦法做到的,是把他的時間經驗跟周遭的人連起來,使他們有共同的時間。(就是到了上層,時間性的,社會性的規則。在這層裡面,小朋友的生活是跟社會規則連在一起的,就是他該念書就會念書,該打掃就打掃,該打球就打球。)如何幫小孩的時間跟周遭事物的時間性連起來,使其有所關連與掛勾,是目前我們都還在研究的事情。

  關係跟時間的Lost是如何發生的呢?就是我們會看到我們建立的規則我們辦的活動他們不做,因為他們有其他想做的事情,他們有自己的時間(進入自己的圈圈當中),這個時候時間跟關係的lost就發生了。

  如果有一群小朋友想要聚在一起聊天,我們想要繼續讓我們的時間性還在一起,不讓時間性斷掉的話,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去拆散他們,是把他們納入整體活動的規劃裡面。這一點就是我們還要想辦法去完成的,不是很好做,所以才有挑戰的價值(哈哈)。


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雲跟太陽是好朋友

早上我載恩恩到幼稚園,看到遠方奇萊山上的雲。

「爸爸~,雲是從哪裏來的?」恩恩用他稚嫩的聲音問。

「雲啊,有兩種,一種從海上來,一種從山裏面來的。」我說。

「山裏面來的雲跟太陽是好朋友。」恩又說。

「為什麼?」

「因為他們都住在山裏面。」

一次經驗與話語之關係的展示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

2010/12/17 南華認輔討論筆記

2010/12/17 南華認輔討論筆記

  認輔的開始,就註定進入了某種形式,由認輔員選擇小朋友、選擇認輔時間,決定在哪次的認輔要請假,由認輔員這邊決定自己什麼時候決定認輔。

  有時候認輔被看作是一個特權的位置是避免不了的,但我們要去明白我們有著如此特權的位置,那你之後就要要求自己負責任。你走過的路,一定會有我的印記。但並不是負所有的責任,而是要去經驗自己在認輔當下的感受,看見在你面前的小朋友,而並不是表示你要負責小孩所有的情緒不能讓他不開心。

  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是小朋友幫助在我們,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在住人這條路能夠有所了解,能夠繼續往下走,而不完全是我們來幫助小朋友,經常很多時候我們能給小朋友的太少了。因此當我們從小朋友獲得那麼多的時候,我們更要在這段關係當中負責,努力在認輔中去學習。

  成為治療師,你必然要失敗,而不是必然要成功。這些失敗或挫折都是合理也必然的。只有挫折的時候,我們才有機會介入,讓他明白他是治療時的時機。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一幅畫

阿火牽著牛在田間小路,打著一雙赤腳,指縫間夾著泥草,頂著烈日。牛的尾巴甩著甩著,要趕走附著在上的蒼蠅。在這水稻田間還隱約嗅得出臭泥味兒。
阿火牽著牛,漸漸走進水稻田裡,腳越陷得深,快到膝蓋,步伐是愈難走,但牛倒是沒有改變原先的速度,悠哉著走。牛踩踏著田,為使泥土更為肥沃。這其中什麼道理,阿火不明所以,人家僱他來當長工,他就埋首著做,別的他沒想太多。
這是一個黑白無聲的畫面。偶有隻麻雀駐足在牛背上,任那牛尾巴怎趕也趕不掉。
從阿火作長工以來,這是第二年,整天就跟這牛相處,而這牛也陪著他一起大兩歲有了。牛本來就老了,體型沒有隨著歲月而成長,倒是阿火,身體長了些肌肉,身高也高了些,也許這也正是挑中他的原因。命運在捉弄人。
在這無聲的影像中,我們看到的是,一隻牛,一個人,水稻田,所構成的畫面,畫面是流動的,也是靜止的。可以看見牛跟人的腳牽動著水面而產出的紋波。這是一幅永恆的畫。
是誰在山的那一頭?阿火經常望著遠方的山如是想。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想像力:「謹慎使用,貼近至上」

我越來越愛想像力了或是比喻的能力。在以前科學的眼光,總覺得想像力是私生活的消遣,這樣的能力是無法納入研究或是治療的範疇中。但是想像力確實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且不需額外教導,每個人都有的能力,看看那才剛會走路的幼兒就會拿著爸爸的鞋子放在耳邊,假裝它是電話,喂個不停,大人看到孩子這樣玩總是欣喜不已,總是開心的和孩子玩在一塊。而隨著年齡長大,想像力豐富卻似乎不再是被讚美的事情,我想原因在於我們的教育是依靠著科學基底,來填塞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夠統一標準的答案不列入計分範圍,不夠客觀、有數據的描述,無法被人信服;而想像力卻又是如此個人化的產物,當然不足以做為增加他人知識或對事物認識的管道。

但事實上想像力的確是可以做為增加他人知識或對事物認識的管道,只是這樣的途徑是不容於科學架構中,也就是說此途徑不是科學世界去認識了解事物的方式;但是弔詭的是,有許多的科學家也的確是運用想像力在增加科學知識,像是愛因斯坦對空間、時間的想像產出了相對論,霍金也運用想像力來了解外太空的世界,因此你說科學界容不下想像力,我也被此搞迷糊了,到底是何種科學容不下想像力呢?

雖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想像力多多少少受到壓抑,也可能很久不用這樣的能力,但可喜的是,想像力是永存在人類思考中,他不會因太久不用就消失了這樣能力,需要的是一些時間讓個體將想像力拿出來,好好的將上面的灰塵擦一擦。

在我個人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尤其是看精神分析理論,大部分的時候我也是依靠著想像力來理解各理論所說內涵;在現象學中也是需要運用想像力來達成文本分析與理解結構處境(但個人覺得用"臆想"這樣的詞來代替想像力更好);此外,這樣的能力在心理治療中更是不可或缺,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同理。

而同理心是什麼?用自體心理學家Kohut的講法即是「一種可以思考和感覺他人經驗的能力(自體心理學常將empathy翻譯為神入)」。例如,假設患者可能說他臨時去了北極旅遊,但卻只帶了幾件襯衫,我們即能很快的反應「那你應該覺得很冷吧!」。看到此,先不要視為理所當然的對話,深入的想一下,你又沒有去過北極,怎麼知道那裡很冷,又怎麼知道襯衫不夠保暖呢?我想這是因為即使我們雖沒有去過北極,但是我們從媒體上或他人經驗中知道北極是很冷的地方,當地人都穿著獸皮防寒,因此對外地人來說普通衣物絕對無法禦寒。因此當對方告訴我他去北極卻只帶襯衫,腦中立即浮出的畫面是穿著襯衫的患者抱著雙臂在雪地中打哆索,很冷的樣子。

當我們有這樣的想像,並說出我們的想像內容或想像後的結果,此即是一種同理的展現。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也應該邊聆聽個案的話語,一邊在腦中組織或想像其話語的內容,在邊聽的同時,邊給予治療者自發的想像回饋,此即是同理的給出或是同理的作用機制之一;而在初次會談,個人覺得這樣的互動即展開治療關係的建立。

另外,運用想像力做治療也是可行的方法,而且目前也有些治療學派使用此技術,像是敘事治療,透過比喻或想像的方式,將個案的問題外化;例如深受強迫症困擾的患者,每天都必須因強迫症的關係洗不下上百次的手,覺得厭煩卻又不得不做,該患者認為強迫症就像是囉嗦的妻子一樣,對妻子交代的事項雖覺得麻煩但卻不得不做,不做還得忍受妻子更嚴重的爭吵,因此患者將自身問題取名為「囉嗦不停的強迫症」。

進一步來說,想像力也能像精神分析一般進行治療。在精神分析中,是透過將潛意識的東西轉化成意識,解除了壓抑而進一步達成了治療;精神分析治癒之道就是設法將個體的內在的潛意識變少,可言說出的意識增加,想像力用在治療也是這樣的功用。在我個人認為,個體可以藉由想像的方式將原本無法被言說,或是言說清楚的東西,依靠著想像或是比喻將這樣的方式說出來將兩件不相關的事情湊在一起看,對處境獲得一個新的了解。例如患者抱怨他現在的處境就像是一隻斷了翅膀的鳥關在籠子中,這樣的比喻即能明白他現階段是處於多麼備受禁錮又無力掙扎的狀態。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絕的具有想像力的電視、電影、戲劇都特別好看嗎?不論是天下父母心的誇張劇情,或是具有魔幻特質的哈利波特,不都是想像力的展現。對我們年輕來說(我應該還算年輕!),最受歡迎的帶狀節目就是康熙來了,聽著小S的談話,能了解她其實也是想像力豐富之人,總是能將所見的東西以比喻的方式說出,例如她總是說,你不覺的陳漢典今天的打扮像是電車裡的癡漢或是年過五十的歐巴桑卻有種想抓住青春尾吧的感覺;好笑之於,也認為她所講的有幾分道裡,難怪能引發共鳴,這也是將兩件不相關的事情奏再一起看,獲得一個新的了解的能力展現。

還記得在多年算手面相的老師曾跟我說,看來你想像力很豐富,我當時聽起來是一句批評的話,不過在了解與體認想像力的能力後,我反而覺得是句讚美的話。愛你的想像力,這是一件好工具,但最好要有憑有據的使用,而不是讓想像力隨自己的意思想往哪理想就哪理想,否則濫用想像力的結果是妄想的展現,不僅無法有效用產生共鳴,也將運用工具之人帶離的日常生活世界。套句信用卡廣告常說的話「謹慎理財,信用至上」,我也來為想像力下個標語「謹慎使用,貼近至上」,我想這應該是我目前能想到最好的註解(或結語)。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一段對話的思考

















好像印象中,有一些人敲我msn的開頭,
是問說,

你是念心理的,那可以跟你聊聊嗎?

剛剛跟一個以前就認識,現在考上研究所的朋友聊天,聽到他一些困擾。

他恰巧也是這樣開頭的。

他問了我一個感情上的問題,他講了他在過程當中的心情跟煩惱,
我彷彿看見了,一個想要"回去"的人,我告訴他了我的看見。
也告訴他,雖然很想回去,就算那裏再美好,也回不去了。

對他來說,這句話很現實。

我跟他說,回不去了,可以走跟以前不同的路。

他問我是不是都這樣安慰病患的。

我先跟他澄清了,對我來說,不是稱做為病患。
有些事情會讓人很難過,有人陪著走過去,會比自己走還要好得多。

他說他很需要知道"現在",
他還問了一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如果是我,會怎麼建議這種個案。

不過我也沒有給建議,我感覺到他需要的或許不是建議。(我想通常都不是)

我告訴他,通常你看起來煩惱的事情是,所有的事情一團亂(研究 生活未來感情)。
可是最核心的結其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這樣,

我告訴他,
他擔心讓別人感到困擾,麻煩,擔心成為負擔,
他替別人著想,想要保護別人不受傷,這樣是很貼心的,不過卻也是讓他難過受苦的點,
至少在感情這個層面是這樣。他很堅強,凡事有自己的想法,而這樣是很好的,要保護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我告訴他,你很努力,我感覺得到。

他好像有點被嚇到了,我自己也在想我在這個時間點講這個好不好,不過反正我也已經說了。

我在跟他談話的時候,自己講完的時候,我腦中浮現老師說的那個強迫症的個案,洗手,擔心自己造成別人的傷害,當然這兩個人完全不一樣,可是我也在這個人身上看到了,替他人著想的一種苦。

或許談話的過程中腦中也閃過一些關於他說的他家庭的一些狀況,我看見了他所說的,他的生活,那些影像都在我腦海中建構出來。
我看到了一個很努力的人。

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樣的身影。

我不是在諮商他,可是不自覺就說出這樣的話來。(難道是職業病?)

我覺得,好像需要有一個人讓他知道,他是被看見的,無論現在有多難熬,至少有人知道他在哪裡。

或許現在我還像是只是複製老師所說過的話而已。
受苦,感覺起來好像是人類普遍的生存樣態。


有些理解可能是一種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