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想像力:「謹慎使用,貼近至上」

我越來越愛想像力了或是比喻的能力。在以前科學的眼光,總覺得想像力是私生活的消遣,這樣的能力是無法納入研究或是治療的範疇中。但是想像力確實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且不需額外教導,每個人都有的能力,看看那才剛會走路的幼兒就會拿著爸爸的鞋子放在耳邊,假裝它是電話,喂個不停,大人看到孩子這樣玩總是欣喜不已,總是開心的和孩子玩在一塊。而隨著年齡長大,想像力豐富卻似乎不再是被讚美的事情,我想原因在於我們的教育是依靠著科學基底,來填塞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夠統一標準的答案不列入計分範圍,不夠客觀、有數據的描述,無法被人信服;而想像力卻又是如此個人化的產物,當然不足以做為增加他人知識或對事物認識的管道。

但事實上想像力的確是可以做為增加他人知識或對事物認識的管道,只是這樣的途徑是不容於科學架構中,也就是說此途徑不是科學世界去認識了解事物的方式;但是弔詭的是,有許多的科學家也的確是運用想像力在增加科學知識,像是愛因斯坦對空間、時間的想像產出了相對論,霍金也運用想像力來了解外太空的世界,因此你說科學界容不下想像力,我也被此搞迷糊了,到底是何種科學容不下想像力呢?

雖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想像力多多少少受到壓抑,也可能很久不用這樣的能力,但可喜的是,想像力是永存在人類思考中,他不會因太久不用就消失了這樣能力,需要的是一些時間讓個體將想像力拿出來,好好的將上面的灰塵擦一擦。

在我個人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尤其是看精神分析理論,大部分的時候我也是依靠著想像力來理解各理論所說內涵;在現象學中也是需要運用想像力來達成文本分析與理解結構處境(但個人覺得用"臆想"這樣的詞來代替想像力更好);此外,這樣的能力在心理治療中更是不可或缺,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同理。

而同理心是什麼?用自體心理學家Kohut的講法即是「一種可以思考和感覺他人經驗的能力(自體心理學常將empathy翻譯為神入)」。例如,假設患者可能說他臨時去了北極旅遊,但卻只帶了幾件襯衫,我們即能很快的反應「那你應該覺得很冷吧!」。看到此,先不要視為理所當然的對話,深入的想一下,你又沒有去過北極,怎麼知道那裡很冷,又怎麼知道襯衫不夠保暖呢?我想這是因為即使我們雖沒有去過北極,但是我們從媒體上或他人經驗中知道北極是很冷的地方,當地人都穿著獸皮防寒,因此對外地人來說普通衣物絕對無法禦寒。因此當對方告訴我他去北極卻只帶襯衫,腦中立即浮出的畫面是穿著襯衫的患者抱著雙臂在雪地中打哆索,很冷的樣子。

當我們有這樣的想像,並說出我們的想像內容或想像後的結果,此即是一種同理的展現。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也應該邊聆聽個案的話語,一邊在腦中組織或想像其話語的內容,在邊聽的同時,邊給予治療者自發的想像回饋,此即是同理的給出或是同理的作用機制之一;而在初次會談,個人覺得這樣的互動即展開治療關係的建立。

另外,運用想像力做治療也是可行的方法,而且目前也有些治療學派使用此技術,像是敘事治療,透過比喻或想像的方式,將個案的問題外化;例如深受強迫症困擾的患者,每天都必須因強迫症的關係洗不下上百次的手,覺得厭煩卻又不得不做,該患者認為強迫症就像是囉嗦的妻子一樣,對妻子交代的事項雖覺得麻煩但卻不得不做,不做還得忍受妻子更嚴重的爭吵,因此患者將自身問題取名為「囉嗦不停的強迫症」。

進一步來說,想像力也能像精神分析一般進行治療。在精神分析中,是透過將潛意識的東西轉化成意識,解除了壓抑而進一步達成了治療;精神分析治癒之道就是設法將個體的內在的潛意識變少,可言說出的意識增加,想像力用在治療也是這樣的功用。在我個人認為,個體可以藉由想像的方式將原本無法被言說,或是言說清楚的東西,依靠著想像或是比喻將這樣的方式說出來將兩件不相關的事情湊在一起看,對處境獲得一個新的了解。例如患者抱怨他現在的處境就像是一隻斷了翅膀的鳥關在籠子中,這樣的比喻即能明白他現階段是處於多麼備受禁錮又無力掙扎的狀態。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不絕的具有想像力的電視、電影、戲劇都特別好看嗎?不論是天下父母心的誇張劇情,或是具有魔幻特質的哈利波特,不都是想像力的展現。對我們年輕來說(我應該還算年輕!),最受歡迎的帶狀節目就是康熙來了,聽著小S的談話,能了解她其實也是想像力豐富之人,總是能將所見的東西以比喻的方式說出,例如她總是說,你不覺的陳漢典今天的打扮像是電車裡的癡漢或是年過五十的歐巴桑卻有種想抓住青春尾吧的感覺;好笑之於,也認為她所講的有幾分道裡,難怪能引發共鳴,這也是將兩件不相關的事情奏再一起看,獲得一個新的了解的能力展現。

還記得在多年算手面相的老師曾跟我說,看來你想像力很豐富,我當時聽起來是一句批評的話,不過在了解與體認想像力的能力後,我反而覺得是句讚美的話。愛你的想像力,這是一件好工具,但最好要有憑有據的使用,而不是讓想像力隨自己的意思想往哪理想就哪理想,否則濫用想像力的結果是妄想的展現,不僅無法有效用產生共鳴,也將運用工具之人帶離的日常生活世界。套句信用卡廣告常說的話「謹慎理財,信用至上」,我也來為想像力下個標語「謹慎使用,貼近至上」,我想這應該是我目前能想到最好的註解(或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