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新開始:之所以回到這書寫

我是家齊,現在是輔大臨心碩一的新生。

從好山好水的花蓮,隻身來到輔大念書,多少有些文化衝擊。但
我滿喜歡輔大臨心的風氣:討論,討論,再討論!

今天是我的Lab meeting。這個Lab不是很大,連老師算進去只有
四個人;兩個是甫自實習歸來,正準備完成論文的碩士學姐。

另一個就是很菜的我。

這是一個質性研究的Lab。在前面已經有過幾次討論了,我聽著碩
四學姐們,針對論文中訪談憂鬱症者的資料,一次又一次地分析,
希望能從質性的資料中,尋找人格特質或是社會支持理論的同與異。

有點不習慣,因為我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質性研究。一次又一次
的細節討論,小空間裡的四個人在尋找文本與理論的差異「我們還
是不清楚,自主性高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卻又不得不回到理
論,甚至是仰賴理論而活「這部分似乎比較貼近一個自主性高的人
會有的樣子。」

今天是我報告的時間。主題是談談我在大學部的質性研究中,學到
了什麼樣的方法。早在兩個禮拜前我戒慎恐懼地拿起所有課堂資
料,與圖書館很難借到的現象學十四講翻了又翻;決定在講述方法
前,簡單地提及一些觀念。

我報告的觀念包括:

實存(existance)與示現(presence)的不同。
意向性的觀念,以及現象學所希望處理的素材。
現象學還原所指為何?

就是一些基本但很重要的觀念,以及如何操作分析。

原本擔心大家會聽不懂,卻意外地引起了非常廣泛的討論。很多的
論點相當熟悉,正與我們在質性研究課堂上所質疑的問題一樣:

這難道不是一種研究者的主觀詮釋嗎?

那些悲傷難過好強等內在心理名詞,為什麼經過分析後都消失了?

於是我們在心理實體論與寓居於世的概念中,轉呀轉了好幾圈。大家才
有比較同意的想法;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理論背景,會帶出不同的
研究方法。

--

p.s其實其中一位學姐所運用的分析方法為詮釋現象學。但閱讀資料時,發
現當時在質性研究課堂所學,應是遵循胡賽爾的超驗現象學觀點。然而
兩者的差異,還需要閱讀更多的相關文獻才能理解。


p.s2另外則聽說有一位在實習的碩三學長,亦是採用現象學的方法分析。只
是在意義單元的拆解與改寫上,花了更多的步驟。

2 則留言:

Lee, Wei-Lun 提到...

家齊,很高興看到你來這裏。

我十一月十八日會到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演講現象學方法,九點半開始。有空你可以去聽聽看。

月釀。月亮 提到...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我的好朋友念那裡耶XD~~
她們學校超級超級超級小的= =+
教室的格局讓我覺得很像是醫院XD
不過交通超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