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的問題性
生活世界的問題性在於自現代科學發展以來,它所發展的知識與世界觀逐漸取代了人所直接經驗的世界──所謂生活世界,於是何謂真實世界的問題開始使人疑惑。
現代科學所描述的世界,被認為比我們直接經驗到的世界還要真實,還要客觀。眼前的一張椅子,「事實上是一團原子、力場以及空間的聚合。」椅子只是物理刺激打在網膜上而形成在腦袋中的生物反應。而不是我對這張椅子的種種意向性──我知覺著它的外觀,我預期坐上它將會很舒服。我對這張椅子的種種經驗都是主觀的、不真實的。科學所描述的世界纔是真實的。
在前現代科學的時代,還沒有生活世界的問題性,因為「前現代科學只是把我們對所熟悉的的世界的一些瞭解串連起來,它並不宣稱找到另一個可以取而代之的世界。」等到現代科學來臨後,便自認能夠取代生活世界。
「現象學如何處理客觀科學世界與主觀經驗世界之間的不同呢?」現象學認為科學是奠基於生活世界,科學不可能取代生活世界;並試圖揭露科學是如何發源於生活世界,考察科學活動的種種意向性。現象學如何看待精確的數學化科學?「精確科學是我們對世界上事物的直接經驗的一個變形;它把這樣的經驗推向一個更高的認定,同時也就把經驗的對象轉變成理想化與數學化的對象。」
現象學承認科學所帶來的精確性,承認它的成就,但是科學終究無法取代生活世界,但科學可以補充它。「科學牽涉了種種的意向性、種種的顯現與不顯現、種種的同一性綜合。它預設了一些與其它智性活動相同的意向性,也發展了屬於自己的意向性形式,但這些都不能從人類、從超越自我、從建構出它們的人這裏脫離開來。」
數學化科學是如何形構起來的
數學化科學的形構,是透過知覺與想像意向性的混和。想像事物的理想性極致──沒有摩擦力的光滑表面、無法再切割的光線等等。現象學如何展現描述數學化科學是奠基於生活世界中呢?以光學為例:「我們從手電筒的光束開始,然後我們遮掉一部分的光源,使光束剩下一半,然後再把剩下的遮掉一半。我們這樣做了好幾次,接下來轉換做法,我們從實際的遮掉光源變成想像我們一步一步的遮掉部分的光源,一直到非常細的光束,細到不可能再將其分割而遮蓋掉其中的一部分。」透過想像,我們將實際的事物進一步理想化,可是實際上我們不可能經驗到理想性的對象。
有什麼理由使得人傾向相信科學比生活世界還要真實?因為科學處理的事物有它的精確性,它有其完美形式的同一性。「這些理想化的對象變成了我們所經驗的事物之完美形式;它們似乎就比我們知覺到的『更加真實』,因為它們是更加的精確。我們所知覺到的事物就變成了這些完美標準的不精確版本。」直到越來越多的經驗對象被科學發展成理想化的對象,「就會開始認為我們發現了一整個事物世界,而這個世界比我們知覺到的精確得多了。」所以科學才會在當代文化中具有高度的支配性。而「忘了科學所談到的理想對象是在思考中成就的。」
進一步來談科學對象
變異性是科學對象藉想像達到理想化前的基本性質。實際上光永遠不可能切割成不能再切割的光線,在現實情況中有其變異量,要使其理想化便是縮小其變異,直到沒有變異。於是「變異等於零。平面就成了完全的平整,光束成了一條線。如此,我們就把一個原本是世界上經驗中的事物幾何化了。」
儘管科學以其獨特的智性活動,以想像意向性使事物達到完美的同一性,但是事物還是保有原來的內容,事物間可以區分出種種差異。「理想平面還是一個空間上的事物,光線仍舊是光的射線。這樣的平面與光線是不一樣的,這兩者也和其他像是完全彈性繩索或理想電壓等不同,後兩者也是把世界上的某些對象家以理想化而得來的。」
就是科學對象有其理想的同一性,於是它是「智性所喜愛的對象。」在任何地方討論它都一樣。但是實際經驗卻不是如此,所謂現象學談多重樣態中的同一性,一首歌在不同的地方被聽到,會有其輪廓的差異,會有不同的經驗感受,但是它還是同一首歌。這裏區別科學的同一性與現象學所談的同一性,一者是精確本質(exact essences),一者是型態上的本質(morphological essences)。精確本質 「是不容許任何模糊或變異。它們剔除變異以求得完美。」這是科學所欲達到的。而型態上的本質則是現象學所談的多重樣態中同一性,它重視事物的種種區別。
尤其像是知覺、回憶或是範疇活動,這些總是有一些模糊或變異,要使它成為科學下的理想化事物是沒有意義的。「它一直都是『型態各異』及不精確的事物。也因此,一些人會認為這些事物是模糊與主觀的,也就會試著要引進精確科學,像是數學心理學或是認知科學。」現象學區分種種不同的意向性活動,知覺的、回憶的、想像的、預期的。「現象學認為,精確的數學化自然科學並不能說明它們本身的存在基礎,它們沒有適當的語彙與概念來說明知覺、記憶、對他人的經驗等;現象學可以提供概念與分析,來說明精確科學如何從其前科學的根源中發展出來。」
即使在現代科學已經有像是非現性系統、渾沌理論等非理想型式的觀點,但這終究還是在科學的脈絡下來談的,它們「可能會容忍不精確,但它們所描述的仍然是與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不同,仍無法整合到這個世界來。」唯有考察科學活動的種種意向性,纔能夠銜接科學與生活世界的橋樑。
互為主體性:共享的世界
現象學被人批評朝向「獨我論(solipsism)」的哲學形式。批評者認為「現象學把他人化約為僅僅只是現象,而把單獨的自我視為唯一的實在。」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現象學對他人的經驗提供兩種途徑來描述──一種認識的方式是透過認識他人如同認識自己的身體一樣,這個身體是超越自我進駐處,會做出有所意向的動作──點頭、揮揮手、交通指揮等肢體動作。但是也要瞭解到,他人內在時間感總是不對我們顯現,而這種不顯現與立方體的另一面的不顯現不同。
另一種途徑是經由我們與他人或群體,「所共同擁有的世界及與事物的關係。」比如在我眼前的一個立方體,我知覺著它顯現與不顯現的面、面向與輪廓,如果我移動身體,可以將原本的不顯現轉為顯現,但原本的顯現卻沒入不顯現,我的知覺有著這樣的多重樣態混和,我甚至可以回憶原本不顯現的面,或想像這個立方體點綴裝飾的樣子。總之,「我的經驗是實在與潛在的混和:在任何時候,當某些面給出時,我共同意向著那些如果我改變位置、觀點、知覺能力等可能給出但尚未給出的面。」這是當我獨自一人看立方體的情況,如果現場有其他人,這個看立方體的經驗會更加的複雜。
我可能會知覺到,他人站在另一個角度所會看到的立方體的面,這是我剛才還沒移動身體時所看到的面,或是他人所看到立方體的面,是我移動到相同位置也能看到的。如此一來,「這個物體就更加超然了(transcendence)……我承認這個物體是超越出我自己的觀點的:我所看見的正是一個不只我,而是他人也可以看見的物體。這一個層次的同一性也為我所認取。」
但是他人這個面向,他人的觀點也總是有我的認識所無法抵達的,就如同他人的內在意識或時間感總是對我不顯現的限制一樣。我瞭解自己可能無法舉出對同一物體所有可能的認識,我瞭解這個層次。「我知道在知覺與智性的兩重層次上,世界與其中事物還是對許多其他的自我給出,對許多顯現接收者給出。」可是對我來說,我對事物的掌握總是最顯著的,「總是在中心,總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我自己……這是超越邏輯的必然,但並不是道德的自我中心狀態。」
「本己領域」的神祕地帶
本己領域是胡塞爾提出最具爭議性的觀點。本己領域不是想像一個完全孤單的狀態,或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人,因為這樣還是保留了他人的這個面向,抵達本己領域正是取消他人的這個面向。「它嘗試要達到一種經驗層次,在其中我自己與他人的對比並未昇起。」 為何要提出這樣的神祕地帶呢?心智不是公共性的嗎?是沒錯,但是「在我們意識之中仍有一些面向是非常地私密,任何有關他人的部分都沒有進入其中。原則上,是可能會有一個無法表達或無法與他人分享的經驗層次,一個任何他人的感知都沒有侵入的地帶。」然而接露這個層次的經驗,看看其中「所可能出顯的同一與差異、顯現與不顯現以及多重樣態中的統一,就非常值得探討了。」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 則留言:
您好:
我是建築系學生,
最近因功課之因開始接觸現象學,
之前求學無任何相關背景,
請問進入現象學以自學方式,
有入門書籍可以推薦給我!!謝謝樓主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