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Erikson 看世界 – Part II—持續Bio、Psycho、social的論爭

Erikson 看世界 – Childhood and society
Part II—持續Bio、Psycho、social的論爭

這星期同樣的時間與老師一起讀書,同行多了幾位學弟妹。老師問了我對上星期唸的書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我提出即使我懂了上星期所讀文章中Erikson對精神病理所要表達的觀點,但我還是不懂用Bio、Psycho、social這三層面來解釋個案有什麼不好,這不是顯現的比較條理與清楚嗎?失去「使用」這三步驟來看個案好像就無所掌握、無從看起的感覺。我以為老師是要我放棄掉用這這三層面去看待個案,改用其他更細緻的方法去看個案的世界,我懂用這「其他」的方法看到個案世界的好處,但這讓我焦慮疑惑了起來,失去這三個層面,我真的能去說清楚、能表達出個案的樣態嗎?

在這議題上討論了良久,後來我想我了解老師所要告訴我的,或許Bio、Psycho、social是現今對個案解釋的常用語言,是種主流也是大家熟悉的溝通方式,然而除此之外,是否還能加乘更細膩的方式去看待個案世界,使自己有著與他人不同的力道看待個案。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說清楚一個現象,所以就分了很多層面去解釋,分成一道道的,看有條理有步驟,看起來是種「科學方法」,就像Bio、Psycho、social。有了這種專業的工具,讓這些專業人員在面對個案時有所掌握。掌握和控制這類對人類何其重要,當我們有了這「專業」東西,才能讓我們在面對個案時焦慮感減到最低,沒有了這些工具,在面對病人時候豈不是一無所有。因此就這樣來說,使用Bio、Psycho、social美其名是心理專業,然而實際上的功用或許是治療師對抗焦慮的工具。我想我的狀態或許也反應了大多數人的狀態。

其實我能感受到我自己的身體已經潛沉到能用較細膩的方法去看待個案世界,但我的雙手卻還是緊抓著Bio、Psycho、social不放,就像是吊竿槓一般,對我而言不是不能放,而像是不敢放,怕放棄了我的掌控能力就少了大半。老師說要讓自己習慣存在無所適的狀態,這意思不就是說讓自己隨時隨地處於焦慮狀態下,但我想唯有如此才有機會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吧。我想在這樣狀態下面對個案的時,我並不是一無所有,起碼我還有焦慮。




回到Erksion書中。
Erikson說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我們試圖將精神疾病當作普通疾病(心臟病或腸胃疾病)來看待時,雖然精神疾病並不像身體疾病一樣有較明確的定義(哪個位置產生問題、什麼原因等),但卻發現某些常見的身體疾病卻有類似精神疾病的症狀、局部失調,精神疾病的表現不是以心理產生混亂的方式來表現(如轉化症)。意思是說有些我們常見的疾病,有時不一定真的是單只有身體的原因出了狀況,有時也與心理狀況有所關聯。像二次大戰的士兵,上戰場前突然失明或身體麻痺不能行走,單單與身體功能失常有關嗎?或是心臟疾病,除了因飲食的狀況不佳引起了心肌梗塞外,是否也因考慮患者的生活型態與心臟疾病是否有所關聯(急促性格、緊張生活等)?

現在我們知道,不論精神患者他所真正的病情或病因為何?他的內心所呈現的狀態必然是痛苦的、不安的、令人不舒服的。雖然他在這樣的情境下雖不讓他致死,但卻也一定經歷了別人所不了解的痛苦。我們將此稱為精神病患者的焦慮。

與精神病患者工作的治療師,首先要做的是就是關切病人的焦慮狀態,這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而以下Erikson將以個案來闡述。 (待續….)




現代的知識普及與科技日新月異,到底帶給人們的是能更加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加重我們去依賴知識的程度呢?遇到問題時,大多數的人可能在腦中找尋可利用的知識回答問題,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還是像腦中的知識尋求答案,而非得把問題丟進一個框框裡,似乎才覺得可以解決和控制。就像是一位心臟病病人,他的醫生若只是開藥控制他的病情,未去思考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心臟病發作的原因,忽略了病人生活的緊張狀態,這樣病情是否能有所根治?就像是老師所舉的例子,一位國中生說只有他聽到不尋常的聲音,如果我們很快的丟進問題框框理,判定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機會一定大大增加,然而我們暫時先不去用腦中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也先不要將他丟進問題框框中,所得到的結果也必定大大的不同。像是這位國中生的老師陪同他去找聲音的來源,這位老師的確也聽到了,聲音也不是獨立存在於這位國中生的幻想裡。看到事情的表面是表面,卻不一定代表對事件有通盤的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