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旅行、再現、觀看

宋文里(2000)再現青少年。宣讀於: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

宋老師談到:
「我們所談的『青少年』,其實不是別人,而就是我們」

我想到"othering"的概念,想到觀光客/旅行者口中的那些「目的地意象」,被建構的「時尚都市」或「熱帶島嶼」,甚至是「心靈之地」。

宋老師還說:
「建構他者,永不若建構自身來得真實」

然而「自身」又是如何在建構,不就是在遇見他者時,所看見的自身嗎?

我更好奇的是,最近在媒體暴露的一些,去了「印度」、「西藏」等地的旅行者,他們訴說著自己在他鄉「找到自己」、「頓悟生命」的言談再現,他們到底在說些什麼?我在看著他們的目光,又是些什麼?

1 則留言:

Lee, Wei-Lun 提到...

「青少年」是一個建構。
荷蘭精神科醫師、現象學者Van den Berg的書「Changing Nature of Man: Introduction to a Historical Psychology」其中有一篇文章「Adults and Children」就是在考察歷史上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建構。這些建構也影響了我們認為的教育與學校制度。也就是說,所謂的兒童與青少年不是每個年代都一樣。這個時代的教育學者或許會從這樣的看法中得到啟發。

我們正是在建構他者中建構自己。

上面提到的那本書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