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講,作者提出一個知覺立方體過程的描述,以為之後的現象學說明立下理解的基礎。
考察立方體的面會發現什麼?「一個立方體的面有六個。每一個面可以在不同的遠近透視下呈現。如果我讓一個面直接面對著我,它呈現為正方形,但如果將立方體往後傾一點,這個面的呈現就有了角度,它看起來像是不規則四邊形,遠邊的角看起來比近邊的角要窄一點。如果我再把立方體往後傾,這個面就從我的視野中消失。也就是說,一個面有多種呈現,就如同一個立方體有多個面一樣。」
什麼是面向呢?「讓我們把一個面不同的呈現叫做面向。當一個面正對著我們時,它是正方的面向,而它有些角度時,就是不規則四邊形的相。就如同一個立方體可以以多個面對我們呈現,每一個面也可以有多種相對我們呈現。這些面相也都是立方體的面相。」
輪廓又是什麼?「在某一時刻我看到一個特定的面相;我可以閉起眼睛一下,再睜開它們,如果我沒有移動,原本我看到的面相將再度呈現給我。從不同時間的呈現中,一個面相得到一個同一性。讓我們把每一個時刻的觀看稱做此面相的輪廓……因此終究來說,一個立方體是以種種輪廓來呈現給我。」
面與面向跟輪廓之間有個差異。面與面相是「主體際性的(intersubjective)。」什麼是主體際性?這就是說,立方體的面與面相的給出,是公共性的,每個人都獲得同一個立方體的面與面相。然而輪廓是「私己的、主體的(subjective)。」也就是說,「輪廓是依賴我當時的性情與我當時感覺器官的狀態條件而定。」由此可知,輪廓的性質不同於面與面相。輪廓不具公共性,因為每個人不會有相同的意識狀態,所以輪廓是私己的,私人的。
在立方體的知覺過程中,有個很重要的說明是,當我們從一個角度看立方體時,在這個角度我們僅能看到此立方體的一個面,其它角度的面我們看不到。李老師曾說明:在看立方體的時候,總是只能由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看到一個角度的樣子,然後它的背面我們看不到。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看到立方體的全部。因為人一定有一個位置,一定有一個角度。
我們都知道,從固定的角度看立方體,且不作任何移動時,當然只能看到立方體在這角度裡的樣子。然而這為何要特別被說明呢?因為,立方體除了在這位置上給出一個樣子,其實還有其它沒有呈現樣態。我們在一個位置上看到的立方體有隱而未顯的知覺在運作。文中的說明是:「當我看到這些面時,我也正意向著,或共同意向著那些不顯現的面。我所看到的比我眼睛所遭受到的刺激還要多。眼前可見的面就像是月亮受月暈包圍一般,由潛在可見但事實上不顯現的面所圍繞。這些其餘的面也是給出的,但卻是以不顯現的方式給出。它們也是我的經驗的一部分……客觀上,當我看到一個立方體時,給出的是一個由顯現的與不顯現的面所構成的混合,我同時意向著它們。在主體上,我的知覺,我的看見,是由滿實的與空虛的意向所構成的混合。我的知覺活動因此是混合的,其中有部分是意向著顯現者,而有另外的部分是意向著不顯現者,像是立方體其餘的面。」由此可知,以客觀而言,立方體的呈現包括了顯現與不顯現。以主觀來說,我們的意向性包括了滿實與空虛意向。客體端的顯現與不顯現和主體端的滿實與空虛意向彼此是關聯起來的。
除此之外,對立方體的知覺也能是流動的。文中講道:「在某一時間裡,只有特定的面對我顯現,而其餘的並不顯現。但我知道我可以繞著立方體走一圈,或是把那個立方體拿來轉一圈,那些不顯現的面就會進入我的視野,同時原本顯現的面轉而隱沒。我的知覺是動態而非靜態的;即使是我只看著立方體的一個面,我的眼球也震顫著進行著一種我沒有察覺的掃視動作。當我轉動立方體或是繞著它走,原本潛在的轉為顯在,而原本顯在的轉為潛在,也就是變成曾經被看到的,或者說是變成可能再被看到的。在主體的這一邊,空虛的意向轉為滿實,滿實的意向轉為空虛。」
現象學談事物的顯現與不顯現,或意向性的空虛與滿實意向時,要探究的是什麼?李老師曾說明:我們怎麼知道在我們眼前的物體是一個立方體?我們既然沒有完全觸碰到它,那我們怎麼知道它是一個立方體?我們知覺到一個立方體是一個已經知道的事情。可是現象學探究這事實是怎麼來的?我知覺它是一個立方體,我知道它是立方體,我一看就知道它是杯子……可是到底是怎麼來的?所以文中談到說,在我們知覺裡面,我雖然只看到這個面,但是我們把另外一面沒有看到的,沒有顯現給我們的,我們一同掌握到了。所以我們的知覺本身就有著顯現給我們跟不顯現給我們的部分一同出現。由此可知,當能夠明白人與事物之間意識關係是有著顯現與不顯現,或空虛與滿實意向的層次後,就更能夠清楚地瞭解事物是如何被認識的。
什麼是同一性?同一性具有公共的性質。但同一性不同於面、面向與輪廓。「同一性屬於在經驗中給出之物,對同一性的認取是屬於經驗的意向結構。」譬如小孩就沒有同一性。小孩無法分辨在家裡穿睡衣的爸爸,和穿著外出服,坐在車上開車的爸爸。同一個爸爸被看成兩個人。在還沒有認出是同一個爸爸之前,他們只有多重的面貌。等到小孩長大一點,對父親同一性就能夠掌握了。
但許多事物並非只是隨年紀增長就能夠掌握其同一性。有些事物的同一性深藏在事物的顯現或不顯現之中,難以發現。文中就指出:「意向所指向的同一性可以是顯現的,也可以是不顯現的,另外我們也有可能對其有所誤認。」
對現象學而言,討論面、面相與輪廓的重要性是什麼?文中的說明是:「面、面向與輪廓的區別更清楚地顯示出,對象的表面與樣子是「在外」由我們來知覺;它們不是由刺激我們感性的印象所編造出來。」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智不是獨立於世界存在,而是與世界發生關聯的。事物是真實存在於外的。
文中提到實在論。什麼是實在論?現象學與實在論有什麼關聯?李老師的說明是:實在論的觀點是,東西真的存在外面,而不是只在我們心理面而已。真的有實在的東西在外面。我們共同看到實在的東西。它也不是一個幻覺。像駭客任務就是一直告訴我們,外面的事物都是幻覺……也不過只是母體創造出來的東西而已。進一步來說,實在論的意思是,真正的東西在外面,並不是我們的幻覺。事物真的實實在在存在著。但是現象學也不是完全的那種實在論。現象學也沒有全然說世界真的有東西存在,因為如果沒有人,我們沒有跟事物發生關係,事物的存在就沒發生,所以那是一起出現的。世界……如果沒有人的世界,你能說它是什麼?你能想像沒有人的世界嗎?你想像火星現在起了風暴,沙塵怎麼吹,石頭怎麼滾之類的情景,這些是在你的想像中,你對它有所想像。可是如果你沒有想像這件事,沒有任何想像,那是什麼?我們無法說那是沙漠石頭。它存在了但它沒有重要性。沒有任何顯著性。所以重要性、顯著性就是跟人發生關係才會有。可是也不能因為跟人發生關係才有重要性跟顯著性。現象學不是說事情都是這樣或人都是這樣,而是人跟世界某種程度發生關係。發生關係之後呢?就出現人的生活。一種人的方式在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你也可以說,星球本身是一個進化。恆星爆炸出現行星,出現地球條件,出現生物,生物進化到人。那人也繼續進化下去。行星本身也會再度破滅。可是不管如何在這個過程之中出現一種東西是人。人以這種方式活著。以這種方式在經營世界上的東西。那現象學要講得是,就在這個時候,這個人的世界,這個關係,我們這種生物,我們跟世界怎麼交織在一起。所以你不能說只有人沒有世界,不能說只有世界沒有人。這兩個事情是一起發生的,是不可分離的。這就是環節跟片段的問題(第三講會再說明)。人不能被剝除在世界之外。世界不能沒有人。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