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不要用「因為…,所以…」!

今天上課中,一個附帶的討論,卻成為現象學分析中的重要議題。

現象學的分析寫作中要求我們不要用「因為…,所以…」來表達事件之間的連繫方式。「因為…,所以…」把事物之間以因果關係連繫起來,然而這個因果關係並非事物對我們的呈現,而是我們一個自然的傾向,以此認定事物的關連。

在課堂上我說,「因為…,所以…」將遮蔽了事物的面目,而如果我們可以停止這個傾向,我們可以開始看到不同的事物風景。但這要如何解釋呢?

又,事物如果不是以因果關係連繫起來,那它們又是如何連繫起來呢?

我以「瞎子摸象」來比喻。有人摸到樹幹,有人摸到水管,有人摸到牆壁,有人摸到扇子,有人摸到繩子。如果我們說:「因為這是樹幹,所以這是水管。」這顯然十分荒繆!
避免了太快的因果關係認定,我們才有機會再次想:樹幹、水管、牆壁、扇子、與繩子會是以什麼方式連繫起來呢?答案是:大象。

也就是說,現象學的「看見」,是把原本被視為零散的呈現,勾劃(articulate)出一個整體圖象。至於這個圖象是否可靠,是否不流於武斷、任意(arbitrary),檢查的方法就是看看我們是否可以完成這樣的描述:「這是一隻大象,被說成樹幹的是牠的腳,水管是牠的鼻子,牆壁是牠的身驅,扇子是牠的耳朵,而繩子是牠的尾巴。」如果有一個部分無法被納入其中,那「大象」可能不是這些呈現的最佳整合圖象!

對比於現象學的分析步驟,樹幹等可說是意義單元,而大象則是構成主題。同時,相對於最後的置身結構描述,構成主題也會是樹幹、水管等,等待一個「大象」來將之統整起來。

回頭來看,因果關係的連繫僅是線性的連繫,沒有辦法給出立體的多重面貌關係。

課堂上的另一個比喻,拼圖遊戲,則是說明從部分到整體之「看見」的過程。拼圖遊戲的完成也不是依賴因果關係的認識,而是要從一個個片塊中「看出」統整的圖象。對每一片塊的琢磨考察,以及片塊間連繫的嚐試變換,是長出如此「看見」的必經過程。

這是一種有新意的看見(innovative seeing),這就是現象學的「想像」。
(多說一句話,想像將文本描述的經驗場景帶到分析的眼前,但這種「帶到眼前」並非去恢復事實,而是一種有新意的看見。)

4 則留言:

Yi-Chun Chou 提到...

  上課的時候想到,在解析問卜或者解夢的一些經驗,所以有些關於「因為...所以...」想法:

  單用「因為...所以...」來解釋一個主題,僅僅只是說出了一個經驗或事件的「前因後果」,但過程並沒有完整的被陳述出來。前因後果中所說的「因」,比較偏向是case印象最深刻的因素,也有可能是比較重要的因素,姑且稱之為主因不為過。

  個人認為,「因為...所以...」的「因為」只能說是最主要的主因,但一個事件會擁有很多重要因素,這些因素的集合才會構成「結果」。如果只單單用前因達成後果的方式來看待一個歷程,會有點像只注意開頭跟結尾,而忽略中間的過程了。

  可是日常生活中多用點因為所以應該沒關係吧....XD
(剛剛打錯了一些東西,所以刪掉重來)

mychichi 提到...

我很喜歡「拼圖」的這個比喻。

「拼圖遊戲」,帶出了畫面與身體感。可以去想像,在拼拼圖的過程裡,眼睛所聚焦位置的移動:

一開始先是「片與片之間」,進行比對。接下來會有一小堆、一小堆被拼湊的群集出現了,這時候,目光聚焦的位置就要拉遠,從一個高度去觀看這些群集之間的關係。

pingyi1921 提到...

這兩天正在把現象學第五講(知覺、記憶以及想像),整理消化出文字。正好在李老師的文章裡提到現象學的想像,加深了我對想像的瞭解。可說是一番收穫。

我上學年修質性研究時,一直遇到一個困難,那就是當我寫下打棒球經驗時,我產出了一個學習經驗的文本,但後來我變成是要當一個旁觀者來看待自己的文本。我一直在這裡的寫作發生困難。

也就是說,我要去看自己的經驗。用李老師所說的,我要用現象學的想像去看我自己的經驗。想像自己在看自己。而回憶與想像的參雜時常扭曲了回憶。書上有說:[回憶的難捕捉是惡名昭的,它並不是可靠的證明]。這是我寫作困難之所在。想像時常會讓回憶出錯,於是我不斷回去修改我的經驗文本。不斷往返。到後來我都不確定自己依據回憶所描述的經驗到底正不正確。但我相信現象學的閱讀與寫作訓練可以訓練人對想像與回憶的區辨,而事實上經過一兩個月以來的閱讀與寫作練習,我思考的確是較為清晰了一些。

另外有些問題:

第五講裡提到,想像的我是移置到無時無地之中,它是如同的信念樣式。什麼是如同的信念樣式?記得文中提到如同不同於超越還原的中立,還有更為易懂的說法嗎?另外一種想像的變形(不知用這個詞合不合適?)是預期,它的信念樣式就較有相信的意涵,因為它是將自我移置到知覺中的現下脈絡裡,只是說它有時會不如預期,發生錯誤。(這裡是我很順其自然連下來的,不是問題)
文章很散,很亂,抱歉閱讀的人。

Lee, Wei-Lun 提到...

如同,即as if,可以翻譯為「好像是」。舉例來說,他高興得好像他已經中了大獎,he is so happy as if he has won the grand prize.

你的例子很有興,分析自己的經驗描述時,要用想像而不是回憶。這倒是一個可以讓事情更清楚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