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上課錄音,聽到自己的聲音,都會覺得很不舒服。
我講話的聲音,好緊繃跟急促,聲音又好尖,而且還很大聲。
我能不能輕聲細語地、緩慢地、柔軟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呢?
艾西莫夫小說裡,第二基地的溝通方式,他們的聲音、表情、手勢,都承載了許多許多的資訊,外面的人看來,完全會一頭霧水;而蓋亞星的人,就沒有溝通的問題,因為所有的生命、非生命的意識,都是連結在一起的。
那種課堂上迅速的思維轉動,對我來說,超刺激有趣的,可是好像在那個時候,我就會high翻天。
我覺得問題是出在「表達」,我急著想要表達,我急著想要透過語言表達。
「思考」的動作是一種向內的、對著自己的,而「表達」是向外的、對著他人的。
孤立的思考是煙火,轉瞬消失。而「表達」指的是,「思考」透過「表達」這樣的動作,向外取得聯繫,以確保其存在。
然而這個向外取得聯繫的動作,有沒有可能在「思考」當中,就獲得處理呢?有沒有可能,進行一種「社會性的思考」?
或者「表達」這個動作,不是透過在現場立即的「說」?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再一次聽錄音時,檢視那些自己在現場的「說」,那些「說」,好像可以映證自己這兩年多來的吸收。
而我現在的這些「說」,彷彿也還是一種「向內的」、「孤立的」動作。
我欽佩無語的人,我也崇敬言語不是被其使用來進行自我表達的人,他們掌握了某種奧秘,不需要透過說,不需要拼命地自我表達,即可與這個世界聯繫。
我想到以前農場的初子阿姨,在走回農場辦公區時,隨手撿起散落在地上的垃圾,或摘掉菜畦上的雜草;我想到一群阿姨們,邊工作邊說笑,言語在那個時候是傳遞愉悅。
我想到我把一片園子的雜草給清完,那個乾淨的、清爽的菜田,就「說」了許多。我的汗水跟努力,那個田會幫我說。我在部落格書寫,是在種「字田」嗎?
2 則留言:
的確想得很快!
不過,回到妳文章的最前頭,引起妳這次思考/表達的,好像是一次「從錄音中聽見自己」的經驗。
我倒是建議先把這個經驗寫下,然後慢慢來看,來讀。
我用了「慢慢」兩個字,有點在對比於妳所說的很快、很High。
我想,或許寫下經驗,慢讀幾遍後,妳會對這件事有不同的識見。
邏輯思考讓人愉悅,卻無法讓人踏實:以前我也以為單純的思考是什麼都不能做的,很煩,所以曾中途遺棄。
但是,不對,思考是可以讓人更踏實,前提是,怎麼思考,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思考。也許要盡可能屏除外在任何的影響,專注於自己的感覺感受思維之中,讓感覺重新與理智連結,最後再與外界連結,並且選擇以哪一種途徑「說」出。
每一個人因為來自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經歷,於是同一個行為或者詞彙對誰來說意義都不同;個人稱之為:語意領域,或者語意場域,當然語言學上可能有更精準的詞彙,只是不是很熟,因此選了比較簡單的東西比喻一下。
所以,「說」的行為大概對每個人來講的意義都不同吧;更甚至,對每一個人來講,真正讓他們說出什麼的方式,也不一定是靠嘴巴。對有的人來說,說話只是一種「資源回收桶」式的功能,必須把想到的先吐出來大腦才有其他的容量可以去運作新的想法:推翻,重整,結合,整體.........最後才是真正的最後表達;相對的,對某些人而言,說話就只是純粹的表達。
一些感想: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