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現象學十四講第六講讀書整理

字詞的顯現
通常我們很快地就辨認出在眼前的一串文字,很少意識到對字詞的辨認會先經過對文字本身線條的知覺。但如果是我們所生疏的外國文字(譬如一串阿拉伯文字),或較為艱澀少用的國字(譬如第一次看到春聯上的合成字「招財進寶」),這樣的知覺經驗就會較為深刻。
對標記的知覺有哪些性質?「這樣的知覺是一個持續的歷程,包含著視覺焦點的變化,還有注意力從一個部分移動到另一個部分。」譬如字詞的線條、筆畫、字體、字跡等。當辨認出字詞時,另一個意向性,表意意向便開始作用。表意意向奠基於知覺,「它依賴著對那些變成文字的標記的知覺,所以它也是一個有所立基的意向,也是一個更大整體的一個非獨立部分。」而且顯然地,表意意向為一種空虛意向。

表意意向並非心中的影像或具體的概念
當「橫須賀鎮守海軍陸戰隊」這段文字的出現,我空虛意向著這個部隊,這是表意意向。可能在我心中出現一班士兵在海灘上操著蛙人操的影像,或我想到電影《搶救雷恩大兵》,士兵們乘著搖搖晃晃的水鴨子,在艇上禱告、嘔吐、昏眩,準備搶灘登陸前的畫面。任何可能的想法或影像都可能出現,但這些都不是「橫須賀鎮守海軍陸戰隊」的表意意向。就如同對回憶的誤解一樣。表意意向並非一個影像或具體的概念,或甚至文字本身。而是我們的確透過眼前的字詞空虛意向著那個部隊。

知覺的空虛意向與表意意向的差異
讓我們回過頭想想,知覺立方體的過程。當我看立方體一個面時,其它的面不顯現,我空虛意向著立方體不顯現的面,然後我可以移動我的身體到其他的面,原本空虛意向轉為滿實意向,顯現與不顯現,空虛與滿實意向是流動的。知覺有這樣連續的過程,它由一個焦點轉向另一個焦點,注意的部分不斷的轉移與變化。但字詞的表意意向「一次就指向一個完整的目標,它比知覺中的空虛意象更清楚地指向一個完整的目標,它比知覺得空虛意象更清楚地指向一個精確的目標。表意意向並不是平順漸進的,而是斷開的、可個別確認的。」另一方面知覺的空虛意向還是在感官層次,而表意的空虛意向則屬理性層次。表意意向是理性的入口。

結合表意行動的空虛與滿實意向
表意意向占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思緒活動。它是最常行使的意向性活動。因為人早已生活在字詞與言語之中。我們需要與人溝通,言語可以滿足需求,執行許多任務。我們需要辨認在生活中種種的字詞,以行使我們的理智生活。
我們知道,知覺伴隨著顯現與不顯現,空虛與滿實意向的混合結構。前面也提過,顯現與不顯現,空虛與滿實意向的結構在任何形式的意向性裏都可以發現,當然,其中也包括表意意向。
  結合表意行動的空虛與滿實是最屬我們的意向性。因為我們可以在事物不在場時以字詞來命名與談論它,我們也可以實際來到所談論對象的面前來,看看它是否和書上所說的,或別人所講的一樣,「我們考察表意的勾畫是否可以轉變成為知覺的勾畫。」在表意行動的顯現與不顯現交互過程當中,「我們達到了一種更高階形式的同一性。經由字詞,我們的命名與談論比僅只是想像與預期來得精確許多。」
  對表意意向的整理可歸納出三個要素:指涉(reference)、字詞(word)與意義或意涵。

圖畫意向
  表意意向與圖畫意向都是奠基於知覺的意向性。那表意意向與圖畫意向有何差別?表意意向是透過在場顯現的文字「妙覺禪寺」向外指向這一個寺廟。而圖畫意向,譬如我眼前的「國立東華大學97級畢業生合影留念」這張照片,則是將圖像帶到我的鄰近之處,圖畫意向是朝向內的意向性,它並不像是表意意向向外指向一個不顯現的對象。
  另外一個表意與圖畫意向的差別是,表意意向較為抽象,圖畫意向較為具體。在我眼前的這張畢業照捕捉了當時拍攝的面、面向與角度或光線等。
  圖畫意向比較像知覺而不是表意意向。就像知覺一個物體,譬如我眼前的這台筆記型電腦,我將注意的焦點從鍵盤上的小紅點,轉移到銀幕下方的顯示燈號,有正在閃爍的像電塔在發射訊號的圖示,也有一個月亮形狀的燈號,或是鍵盤右下方有IBM的註冊商標等。圖畫意向也有這種知覺游移的要素。在我眼前的畢業照,我看著耀盛老師坐在靠第一排右邊第一位,志如老師坐在第一排的中間,或者是我看到自己站在最上排最右邊等。我的注意力從一個部分轉移到另一個部分,就像我知覺著筆電一樣。
  不過,知覺意向性與圖畫意向還是有所差別。因為在我眼前的筆記型電腦還有另外不顯現的面可以轉為顯現。我可以闔上筆電,我看見一個蓋子的開關、蓋到某個角度時,我發現銀幕的燈光會熄掉,或是筆記型電腦的底座有型號的貼紙。但是一個圖畫並沒有這些另外的面。圖畫的面、面向與輪廓是被(拍)畫出來的,它的另一個面充其量不過是這張相片的背面,白色的相紙。

如何欣賞藝術作品?
  觀賞藝術作品的樂趣在於表意意向與圖畫意向彼此間的互動。如文中所提的,「我們可以以言語談論材料基底或是內容主題:我們可以說圖畫中的法蘭西斯培根是很愉快的、壯年的以及開朗的……或是這個藍色與白色對比得很好。」

指示、符號或信號
  現象學所談的指示、符號或信號是什麼?指示意向性就像是我騎車在路上時,看到的路牌。我看到一個像盾牌形狀的標誌裏,標示著九。這個牌子讓我確定自己在台九線上,我按著這個指示,可以從新店到宜蘭,在從宜蘭到蘇澳,最後再到達花蓮。
  指示與字詞有何差別?雖然指示與字詞都共通指向不在場的事物,但彼此間還是有所差別。指示意向性「並沒有非常明確地讓我們以某種方式來意向著這個事物,他們只是把指示到的事物提出來。而字詞為我們把事物勾劃起來;它們給予名稱,並說出關於這些東西的事情。」
  另一個差別在於,指示意向不進入句法,它只讓事物間有順序的關係。而字詞「是屬於句法的」。它讓事物有相當大的彈性來呈現。

豐富的多重樣態,聚實的同一性 
  在本主題底下,作者回顧了到目前為止所討論的種種意向形式。有屬內在生活感性層次的意向性,知覺、回憶、想像、預期。以及奠基於知覺的,向外部世界展開的理性層次的意向性,知覺、表意、圖畫、指示。
  在這兩組的任一組中,「其中的變化形式都是相互依賴的。若沒有想像與預期,我們就沒有回憶;若沒有能力去執行表意義向以及建立指示記號,我們就沒有能力進行圖像意向。」
  一個對象經由這些多重樣態的意向性形式的展現時,其同一性也就更加的聚實。就像瞭解一個人,你可以從他的文章中去瞭解他,也可以從他的相片看到小時候的他,或者回憶與他的互動,他說過的話,他的表情等。經由面、面相與輪廓的部分,或各種不同意向性形式等等,一個人的存在也就更加凝聚堅實了。
  上述所討論的意向性形式都是在自然態度中發生。然而,現象學態度要求我們對自然態度的對象保持一個距離。「我們從一個不同於當時我們運作它們的立足觀點來思索他們、區別它們,還有描述它們。我們懸置了我們的自然意向性,把與這些意向性相關連的同一性存而不論,我們解開了人之所以為人,之所以維擁有世界並在其中經驗事物的理性之人的複雜設置。我們提供了能意與所意的分析,因此得以明瞭在世界上做為事物顯現的受格意涵為何,同時也澄清了何謂存有者的存有與示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