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南華團體督導之後,我忽然想到一個有關「Bio-Psycho-Social」的可能性。
今天其中一個夥伴說,她認輔的小朋友感冒了,動作也比平常緩慢,但在認輔過程中卻不停的在撿樹葉及爬樹,她雖然進行了同理的動作,小朋友卻依然不為所動。
我原本以為,是因為小朋友專注在自己的感冒沒有被理解,而認輔的夥伴則是堅持在自己想進行的活動,因此產生不一致而非同理。後來發現,似乎還有著另外一個理由。
我發現,我將小朋友的狀況切割了。「生理」的不舒服,是不會因為我們的同理,就不會再影響的。感冒的小朋友不會因為我們說了一句「我知道你今天不舒服」,在撿樹葉時就沒有感冒了;也就是說,感冒卻持續撿樹葉的的小朋友,與健康且持續撿樹葉的小朋友,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以為已經處理「生理」層面,而遺忘它在整個人身上的交互作用時,其實是「看」不到小朋友的。
或許這便是將「Bio-Psycho-Social」拆開來看,或是將之視為整體的差別吧?前者是將此三層面分開處理,而後者則是去探討在這個人身上的交互影響,了解這個人是如何活著。
樓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