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現象學十四講第四講讀書整理

對現象學初步的說明,首先區分自然態度及現象學態度。自然態度是什麼?是人所習以為常的思維習慣?作者對自然態度的敘述是『當我們涉入在我們原初的、往世界而去的生活之中,當我們意向著事物、處境、事實以及其他對象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有所聚焦,不管是關注這個或關注那個,此狀態即是自然態度。我們可以這樣說,自然態度是「原本就是這樣的觀點」,是我們從其中出發而去看事情的,是我們原本就在其中的。我們並未從其他任何更根本的狀態轉移到自然態度之中。』
世界與自我的關聯是什麼?世界與事物是什麼?自我是事物的接收者。自我與世界的關聯是奇特的。這關聯的矛盾在於,「世界如何包含萬世萬物、包含自我,而自我又如何能意向萬事萬物,包括對世界和對自我本身的意向?」自我擁有世界,又屬於世界。「世界與自我是一個終極的雙生極,構成一個支持所有事物的環形脈絡。」
現象學如何說明世界?回到部分與整體的結構,世界是整體嗎?世界是包含整體的一個脈絡。世界不是所有事物的總和。文中描述道:「世界比較像是脈絡(context)、環境(setting)、背景(background)或是界域(horizon)。」世界不是所有事物中的任何其中一個,它是以一種獨特的同一性呈現給我們?如何獨特呢?世界是以「圍繞著所有事物的方式給出的。世界承載了所有的事物,但卻不像世界上任何承載器具。世界不是一個天文學上的概念;它是關聯我們直接經驗的一個概念。世界是支持經驗的具體實際整體。」
現象學如何說明自我?如果世界是最寬廣的整體,是最包容的脈絡,則自我即是這最寬廣整體中事物所環繞的中心。
世界信念是什麼?「我們接受世界的方式,其形式其實是一種信念。我們的信念即是,先相信事物就是如此這般存在。」另外還有其他信念的樣式,像是懷疑、拒絕、或然性、否定、駁斥等。世界信念獨特的性質在於「我們從來無法獲得或學習而得到世界信念。打從一開始我們就有世界信念,甚至早於自己的出生。文中的論辯是,自閉患者必然有的痛苦即是他們的世界信念仍然在運作;如果不是這樣,就會完全沒有任何覺知,也沒有任何自我感受。
自我在世界中的獨特性,作者有段生動的描述,他說:「當我們失去了一個親近的朋友,我們即嚐到如此的消亡;對我們來說,不只是這個朋友不在了,世界為其存在的方式也失去了。世界從此失去了一個被經驗的方式,一個用一個人的一生來成就的經驗方式。」
現象學態度是什麼?「現象學態度是當我們對自然態度與其中所發生的意向性加以反思時的聚焦狀態。哲學分析即是在現象學態度之下所從事的活動。現象學態度有時也被稱為超越態度(transcendental attitude)。」
從自然態度到現象學態度的轉變發生了什麼?「轉向現象學態度的移動是一種「全有或全無」的轉變,這個轉變以一種反思的方式,完全地脫離了自然態度以及其中所認定的事物,包括最底層的世界信念。」
轉移到現象學態度的反思,並非全然懷疑自然態度。因為「如果進行哲學反思意味著由確信轉變為懷疑,那我們就沒辦法思考「確信」的意向運作」。
還原是什麼?「當進入這一種新的狀態,我們懸置了正在專注的意向性。這種懸置,這種使我們的根本信念暫停作用的動作也叫做存而不論。我們懸置了我們的信念,我們把世界以及所有的是物放入括弧中。」
何謂放入括弧中?在這樣做時,我們並沒有把它們變成僅是表象、幻相、純粹觀念或是其他任何純粹主觀印象。反而,我們現在將它們視為是自然態度中某一意向性所有相關。
什麼是存有學區分?我們分別了一個事物及其表象。事物的表象是什麼?事物的表象是事物所給出的多重樣態,當然在多重樣態後有個事物的同一性。文中說明如果我們更能夠清楚地區別出事物本身與其表象,更能夠保留事物本身的現實,也更能夠提供一個關於「世界」本質的描述。由此可見現象學區分種種事物所給出的多重表象,甚至是自我對事物意向性及其關聯與世界的區分都是在從事現象學的反思時重要的工作。
什麼是諦實?「我們從現象學觀點而來的經驗與分析所得到的斷言是諦實的(apodictic)。諦實的命題表達了明確不移的事物,表達了必然的真理。」不會再有任何其它的可能的描述就是諦實的。譬如,「只有在過去與未來的襯托下,才有時間上的現在。現在總是伴隨著過去與未來,不可能獨立出現。」
諦當是什麼?「指命題中所有的模糊都被清除乾淨。事物所有的面向都被帶出來,所有意涵都被考察了。」事物所關聯的意向性全涵括則是諦當的。
何謂超越?「意識,即使是在自然態度下,也是超越的,因為它超過自己而抵達在其之外的事物。自我可以被稱為超越的。超越的自我是作為真理的行使者的自我。超越環源是轉向作為真理行使者的自我,而超越態度是當我們把這個自我與意向性主題化時所採取的立足點。」
所意是什麼?「它指的是以超越態度來視之的客體端連結。它所指的客體端是被超越現象學還原所置入括弧內的。」
何謂能意?『能意指的是我們意向事物時的意向活動:知覺、表意動作、滿實意向、判斷、記憶。但它也必須是由現象學觀點來考量的。它們是現象學的「存而不論」,使之無效之後,所得到的意識活動。』可知,所意是指向客體端的連結,而所意則是主體這方的意向性活動。
如何使人信服進入現象學態度的合法性?作者表示,其實人在自然態度中就有從事哲學反思的時刻,否則「要對尚未經驗哲學思考的人介紹哲學則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然而,現象學還原並不是企圖創造出世界新的面向,而是要仔細考察或去釐清我們「曾經經驗過的自然態度與哲學態度的區分,並試著去解釋這兩者之間的轉移。」
存有學的還原是什麼?「存有學的還原訴求是人類要求真理與科學的追求。呈現所考察事物的意向性、合適於此種事物的判準、相應的研究方法、進行指正與確認活動的學術社群模式等。」
為何要進行存有學的還原?「我們具有事物的知識,卻沒有如何把握這些事物的知識。任一科學若要達到完全的確立,則必然要探究其之所以如此成就的基礎,也就是要探究成就這種科學的種種意向性。它們遺漏了關於這世界,也是關於自己的最重要部分。現象學補充並完成了這些個別科學。也因為支持這些科學以及他們的有效地位,現象學成了諸種科學中最具體的一個。它使廣大的整體脈絡恢復,克服了個別科學的自我遺忘。」
什麼是笛卡兒式的還原?「笛卡兒的方法是從事一個「終身一次」的完全懷疑,懷疑所有原本認定為真的判斷。」笛卡兒的懷疑是去懷疑任何在自然態度底下的事物,包括那些顯明的事實。但這卻使人困在自我中心裡。而現象學提出準備去懷疑的方式。「我們不需要全面的懷疑,而是要對我們的種種意向採取一種準備去懷疑的態度。當我們準備去懷疑我們的一個信念時,我們是對這一個原本相信的信念採取一種中立的立足點;我們尚未懷疑它,指是擱置了我們的相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