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8日 星期五

一個臺籍日本兵之孫的追尋故事<5>

出征軍人的送別

對面來了一對高唱著軍歌、以紅色的旗幟為首的人群。走在前面的是從肩上斜披著一條紅緞帶的三個軍夫,後面是送行的人,有保甲的官兒、愛國婦人和村子裏的要人們。三個軍夫是村子裡的青年,赤著腳,衣服也破爛不堪。只有身上那條紅帶子和跟隨在後面的親人樣的老公公和老婆婆的憔悴的面孔,特別顯眼。

這是我看到的一段對出征軍人的描述。是摘自吳濁流的小說《路迢迢》。阿公出征時,是如所述的送別場面嗎?當時家裏面的親人有送他嗎?
有次我在房間問阿公出征前的事,他突然以閩南話嘆道:「誰知道,這一跨出門,竟然弄到七、八年。」
當我去矮坪子訪問時,三嬸婆說阿公是自己報到,沒有人陪他。或許就像阿公平常出門一樣吧。嬸婆又說阿公當初是志願的,聽她說得很篤定,讓我很驚訝。
如果阿公是志願去的,那應該時間點在1942年,總督府發佈志願兵公告令時去的。那時社會上有一股志願兵熱潮。阿公該不會寫過血書吧?照這樣算來,那時阿公是21歲,1945年8月終戰,那阿公戰爭打3年多。但至此至今,阿公都說他戰爭打7、8年。是嬸婆弄不清楚?抑或阿公的記憶有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