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帶著寬寬與恩恩到校園散步,六歲的寬寬與兩歲的恩恩到了路口用來阻擋車輛進入宿舍區的塑膠製紐澤西護欄邊就開始爬上爬下,把這裏當成遊樂場。恩恩甚至早先就把鞋子脫掉,赤腳跑來跑去,而我感覺他赤著腳跑上比穿上鞋子俐落許多。紐澤西護欄的高度大約在恩恩的額頭,他雙手扳住上緣的另一側,雙腳踩著底部的斜面往上爬,把整個身體貼上去,然後抬起右腳勾到上緣,讓身體趴到護欄上面,再翻到垂直面的另一側溜下來。我怕他滑下來時敲到下巴,也怕他下來的力道太大,後仰著地,所以在他快著地時從他的腋下扶一把。幾次後我確定他已經可以安全下滑後,就只在旁邊看著。
我在一旁不禁想,他是怎麼完成這件事情的呢?恩恩的小腦袋顯然不可能進行觀察、評估、規劃、行動等工作。他的身體是由大腦指揮進行種種運動嗎?還是在他的手指扳到邊緣就「知道」要出多少力,他的肚子貼上護欄時他的腳就「知道」要往哪邊勾去?我看到的是恩恩跟紐澤西護欄這個人造物「交融」在一起,他是直接地就把自己貼到這個場子的條件裏。恩恩的小短腿與小短臂在這個時刻呈現出與環境機巧的連繫。
恩恩翻過一遍後馬上又回到另一邊開始。有時他的腳會勾不到上緣,滑下去,他還是立即就上,口中還吚吚啊啊地發出聲音。我心裏想著:「又搞得全身髒兮兮了!」人家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看來是沒錯。
我回想寬寬小時候我們比較不會讓他這樣「牛」,我們會禁止他,會把他抱起來。但這樣是不是說,在寬寬的身體較少有這樣與世界「交融」在一起的經驗?住在東華大學的校園中,是非常安全的地方了,讓我們可以容許孩子許多「牛」的行為。我想有更多的小孩子是難得讓身體如此與世界「交融」的,他們的身體會長成能夠去適應世界還是需要世界來適應他們?不過,是否也有許多孩子身體是如此能夠與環境「交融」,但卻有可能不是適應學校作息規矩的身體,像我們花蓮的許多孩子?
在回家的路上,恩恩還是赤腳一路跑跑跑。看到了一隻白貓就衝過去,打算去摸它。我有點驚訝,因為恩恩有時會表現出怕貓的樣子。是恩恩還處於「交融」的身體形態嗎?恩恩接近白貓,伸手摸它的背部,這隻貓也乖巧,就躺下翻身,接著恩恩就想把它抱起來,整個身子傾過去。白貓伸出爪子輕輕在恩恩身邊揮著,但勾到了恩恩的袖子,跟他拉扯起來。我怕恩恩驚慌,就把他們解開,要恩恩跟貓咪說拜拜。
走沒多久,路旁一隻狗叫了起來。恩恩說怕怕,要我抱他。我也要恩恩跟狗狗說拜拜。過了那隻狗,我要恩恩自己走,但他不要;他還要我抱抱。我想,他的「交融身體」可能被狗叫聲給嚇走了。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看到「他們的身體會長成能夠去適應世界還是需要世界來適應他們?」覺得很有意思。
不過對某些花蓮的孩子來說,上學前的世界與學校的世界,或許是很不一樣的世界。
我覺得,之所以有許多游泳選手,從小就開始培養,對水中,就像恩恩「交融」的紐澤西護欄一樣;或是在歐洲國家,有些從小就開始培養的賽車選手,他們甚還有所謂的賽車學校,自小就學會操控摩托車。這就是現象學在談的回到物自身。讓一件事情,一個物充滿一個人的生命,自然而然就會達到一種「交融」的狀態。才會有今天的菲爾普茲、拿過好幾屆motor gp冠軍的小飛俠Rossi。但是要如何找到,或開啟一個人對某個事物的熱情呢?小孩必先會經過對父母親的「融合」,再到外面開啟對物的「融合」。那如果一開始的對人的「融合」就已經挫折了呢?我們要如何看到一個人的傾向在哪裡?又要如何轉化?我想這就是現象學要訓練出來的眼光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