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如何成為一個現象學心理學家IV

現象學思考或分析其實是建立在一種對「人活在世間」的根本視野上。這個根本視野跟一般人的一般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關於諸如:身體是什麼?語言是什麼?身體與語言之間的關於是什麼?空間是什麼?時間是什麼?世界是什麼?自我是什麼?他人是什麼? 這些面向的「本質」。

一般人的一般想法無法很明確回答這些問題,即使說出點什麼,也是糢糢糊糊,但我們卻一直是用這樣的糢糢糊糊做為我們想事情的基礎。舉例來說,內在是什麼?外在是什麼?心理學上常常是用這種區分來想事情,但卻從來沒能夠清楚回答什麼是內在?什麼是外在?

不過,就算有人窮其精力回答了「內在」或「外在」是什麼,反而卻是誤入歧途;其實「OO是什麼?」這樣的問法就是一個誤導。關於「內在/外在」的問題,重點不在於「是什麼?」,而是在於我們用了一個「內外之別」的關係架構來看我們的生活。而這個關係架構是歷史上的發明,不是事物理應如此。

現象學家在回答諸如「身體是什麼?」的問題時會說,那就讓我們描述它好了,描述它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在生病中,在運動選手的經驗中,在舞者的經驗中。而現象學家會獲得的答案,或者說遵循著現象學方法所會看到的,就是身體如何跟週遭世界連繫起來,也就是一種關係。

在現象學的描述中,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是與「內在/外在」的關係架構不一樣的。

因此,「是什麼?」的問題,以現象學的方法處理,會獲得「如何是?」的答案。

就這樣,現象學家建立了諸如身體、語言、他人、與世界等的本質描述,也就構成一種視野。

現象學的分析,也正是以如此的視野去「看」我們所關心的種種現象與經驗。因此,要進行現象學分析,不只是要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進入這樣的視野之中。

意思就是,要持續閱讀現象學文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