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晚上因著寬寬的央求,帶他到家樂福地下室,聽說有免費的孩童活動與贈獎。到了那裏之後才發現,原來是在賣幼兒的學習軟體。
當寬寬被學習軟體中的遊戲吸引時,銷售人員向我推銷這套軟體。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問我知不知道猴子常常在同伴身上翻找撿拾東西吃掉,那是在吃什麼東西?我回答蝨子。銷售人員不疾不徐地後,那是鹽,猴子藉此補充鹽份。她然後問我說,這是不是可以增加小孩子的知識?
當我被告知答錯時,心裏是有那麼一點虛弱:原來是這樣!不過我也逞強地想:就算不知道猴子吃鹽,我好歹也是一個博士哩!藉此平衡一下。
我後來,為何麼不知道猴子吃鹽會讓我有那麼一點心虛呢?那跟我的生活無關啊?
我也想到,這可能是寬寬恩恩未來要學習的知識,跟生活沒什麼直接關聯,但卻有可能跟他們能不能上台大有關!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在想,好似我們把人生成長必需進行的「認識世界」,轉變成「認識知識」,以為它們同一件事,但後者卻夾帶著許多跟生活無關的事情。
我記得我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很喜歡看知識問答的節目。有一個叫「挑戰」的節目,是設計給大學生進行知識搶答。坐在電視機前面,我大概可以直接回答其中約七成的題目。我當時蠻得意的,但現在全都忘了。
這樣的節目常常會有,我們也常讚嘆其中有些小學生知識淵博。但小孩子喜歡閱讀是一回事,把知識拿來競爭又是另一回事。
這些與生活無關的知識卻在學校教育的場域中創造出了一個虛假的競技場,我們都被迫相信著,在學校的競技場中成功,也就會在生活的競技場中成功。然而事情卻非如此,我們現在都發現,好學生不見得做得了好總統。
而有些孩子卻會在這樣的一個虛假的競技場失敗,而連帶地在生活中被認定是失敗的。如果當初是帶領孩子去認識他/她所處的世界,事情會是不一樣的。
以獲得知識為目標的研究事業,認為「知識」是中性的,但在這裏的討論卻顯示,「認識知識」卻是與「認識世界」是分開的。當一個人為週遭世界中的事物所吸引,或是為了要解決週遭的切身問題,他/她的探詢是被週遭所召喚,而不是為了真理或知識。
這裏不但標示出了兩種不同的知識態度,也具體地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成長。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我是路過的網友。我也酷好現象學,拜讀過博士的書,但對博士於此文的見解不敢苟同。你覺得「知識」好像漸漸遠離「世界」,我同意有此現象,然而我不認同你將猴子取鹽般的知識視為「虛假」,視對這些知識的競技場為「虛假的競技場」。我們常說要讓孩子多見識,擴展他們的世界觀,「世界」並非一成不變,只會依附於日常生活的周圍,更可以無窮向外延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使孩子所關心的領域開闊起來。現象學提出「生活世界」並非劃地自限,而是要解放本來就豐富得很的意識活動。小孩子對世事好奇,意向遠方,透過不斷涉獵,構築起自己的世界觀,這不也是實實在在的意識活動嗎?我即使年屆二十,仍然樂於不停涉獵好像不太實用的知識,漢武帝、羅馬史、油畫、進化心理學、日本武將等等,只要覺得有趣就隨時拿起手研讀一番。我感到充實,隨了求知本身帶來的喜悅外,對世事認識愈多愈能豐富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我相信博士亦必好學之人,會明白我的感受。
至於「知識」遠離「世界」之事嘛,我覺得不能一面倒怪罪「知識」的飄渺,正如上所言,知識可以充實世界;我認為問題出在於我們收窄了對「世界」的理解,好像只有關乎自己直下職業、健康、家人、愛情、稅收等項才算世界,其實世界可以很闊。
語氣呆板直接,請見諒,我並沒有冒犯的意思,相反我很尊敬學問上的長輩。也許上網本就是在輕鬆中進行,因此拋下了日常生活中的戰戰競競與瞻前顧後,隨意一些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