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ridge swings over the stream "with ease and power." it does not just connect banks that are already there. The banks emerge as banks only as the bridge crosses the stream... The bridge gathers the earth as landscape around the stream. Thus it guides and attends the stream through the meadows... The bridge is a thing; it gathers the fourfold, but in such a way that it allows a site for the fourfold. By this sit are determinded the localities and ways by which a space is provided for.
5 則留言:
老師, 恩恩現在幾歲阿?
最近在跟Simms念發展心理現象學 (其實最近是在放感恩節假期), 讓我來說說我(自以為是)的看法好了.
我發現, 當恩恩說"弟弟要去家福、弟弟要去家樂福." 他指的"弟弟"應該是指自己吧. 對小小孩來說, "本體"和"客體" (英文就Subject和Object啦, 我最近中文變的很爛, 不是很確定是不是這樣說...XD) 之間是沒有差別的. 恩恩看自己的方式是透過別人看他來看自己. 簡單來說, 如果恩恩的爸爸媽媽在叫恩恩的時候都稱他"弟弟," 這樣的指稱方式(way of referring)就變成恩恩指稱自己的方式了(referring to himself). 在恩恩的世界裡面似乎還沒有"我"這個在不同關係之下有不同標籤(e.g. 弟弟, 恩恩, 兒子, 學生 etc.)的概念.
另外, 在恩恩的世界裡, 麥當勞和家樂福的時間距離(temporality)和空間距離(spatiality)是相近的. 因此對恩恩來說, 經過家樂福這個空間代表大於家樂福的意義. 家樂福提醒了恩恩世界裡那個剛剛經過的
麥當勞, 他們是相近的. 雖然後來沒有再經過麥當勞, 恩恩世界裡的時間不是直線前進的而是整體的, 所以他可能才會又想起麥當勞吧! 我想說的重點其實是, 恩恩世界裡的時間不是直線的, 和我們大人理解的"時鐘時間"是不一樣的.
我是在放感恩節的孟純
孟純在唸現象學的發展心理學,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那有空要上來分享分享。
我有Simms最近出版的書,榮邦給我的。我還沒時間看,或許孟純可以給些介紹。
至於恩恩的話語,我在想的是,當恩恩在經過家樂福時說出家樂福,話語可能是很直接地反應他所看到的,如家樂福的標誌。
而當他說「弟弟要去家樂福」時,話語似乎來自,或說給出,一種恩恩向家樂福的投身傾向,不論這是說恩恩可能記起曾到家樂福的情景,或是說他感到自己想去家樂福的慾想。
第二個話語與第一個話語不同:第一個「家樂福」是直接反映外界,第二個話語顯示己身的感受。前者像是一種水平的連繫,後者則是垂直的連繫。
「弟弟要去家樂福」這句話會如何地被回應呢?可能是「不要,我們沒有時間」或是「弟弟想去家樂福哦?」前一種回應把恩恩的話語當要一項要求而加以拒絕,後一種回應就回到恩恩的感受上。也就是說後一種回應也是一種垂直的連繫。
而在「麥當勞、麥當勞」的話語中,如同孟純所說的,顯示了恩恩的一種整體感受。我想這也是一個垂直連繫的話語。
以這樣話語的垂直或水平連繫,似乎可以說明Axline在Dibs: in search of self一書中所展示的遊戲治療的技巧。
恩恩剛滿兩歲。
之前因著自己的孩子 看到一群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孩子的父母 總是努力的以幫孩子說出他話語或行為背後的感受作為回應
看完後恍然大悟
等我的期末paper寫完, 可以貼上來給大家批評指教... (XDXD) 寫的實在不怎麼好, 還在改改改改改... 恩恩和寬寬的世界借我當例子好了(樂).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