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2.憂鬱反芻(Ruminaiton)

碩士班的meeting中,我第一個循線研究的主題是Rumination。
有些研究者譯為「憂鬱反芻」,是Nolen-Hoeksema在1991年提
出來的概念,在她的定義,Ruminaiton是一種失功能的思考模
式,其特徵是悲觀且反覆地關注自己的憂鬱情緒, 以及其症狀
可能的前因後果。有趣的是,Nolen-Hoeksema提出這個概念
時,原本是要假設男女生在產生憂鬱情緒時,會有不同的反應風
格;當時她稱之為Reponse style theory,Rumination只是該理論
的其中一項而已。沒想到後續研究者不太關注性別差異的問題,反
而討論起Ruminaiton與心理病理的關係,出乎意料之外。

對我來講也是個意外。一開始找Lab meeting的題目時,我本來是
想要回顧,憂鬱症者睡眠的型態,常導致Early morning awake,
以及該現象與無望感、自殺的關聯。在資料庫大海搜索時,有天我
看到Ruminaiton這個詞,恰好前一天上CBT時,有學姊提到相關概
念,便好奇點了進去。沒想到,最後Early morning awake找不到幾
篇,Ruminaiton滿載而歸。

幾篇文獻閱讀下來,發現大部分的研究者都以問卷的方式進行量化
研究,統計方法無非是針對各變項進行相關或是迴歸的分析,然後
提出如「研究證實,Rumination與憂鬱症有顯著的正相關,其中間
的機制,有待研究者進一步澄清」之類的結論。

問卷的編制也有些問題。儘管定義很清楚,後續也有研究者針對
Rumination研發不同的子概念,問卷與概念之間好像還有一段很
大的距離。至於大學生萬能的樣本選擇就不提了。

Ruminaiton與Beck認知理論不同的地方在於,Beck強調思考的內容
引起情緒與生理反應,也是症狀的起源;然而,Rumination,在
Nolen-Hoeksema的定義,是一種對憂鬱情緒的「反應方式」,思考
的內容不是重點,個人反覆地陷在對於憂鬱後果的關注,才是真正
引起痛苦的原因。

對我來說,在定義與測量工具中打滾,有些混淆不清。如果完全不去
「聽見」憂鬱症患者是如何思考與推演的,似乎也可以做出漂亮的量
化研究,卻陷入了套套邏輯之中;現在有一些彼此相關高的題目,於
是你去編了一些可能跟它們很有關的題目跑統計,當然可以獲得漂亮
的統計數字。

因此,重新了解Ruminaiton的本質是什麼,是更重要的議題。從1991
年來,包括Fritz, Martin等人,都針對Ruminaiton的面向(反芻什麼樣
的內容),性質(是否也有好的Ruminaiton)做了不同的定義;於是,當
某位初學者,問了如下的基本問題時:
「究竟,什麼是Ruminaiton?」
除了研究定義,以及實證研究的支持與推翻以外;由「誰」提出,也
是在論述上需要注意的問題。有時候我沮喪地發現,部分心理學研究
似乎擅長把某個定義或概念,處理得越來越複雜。

希望能找到一個適當的研究方法,來了解這個臨床現象。

3 則留言:

Lee, Wei-Lun 提到...

「究竟,什麼是Ruminaiton?」

對現象學來說,會有什麼樣的建議呢?是去找文獻中的定義,還是「回到事物自身」,即去看一個被活出來的rumination的經驗?

現象學大概會如何描述rumination呢?我會說,「她被過去抓住了」、「過去抓住了她」、「過去沒有過去」。我曾說過,憂鬱者的時間性是「過去」:把過去拿來現在與未來活。

另外,記得在現象學十四講中關於記憶的那一章,有提到災難現場重覆地被目擊者經驗,那也可以被稱之為rumination。不過,現象學十四講中呈現的是描述,而不是一個名詞。

各位可以看到,現象學把做為一種思考模式的rumination轉變為什麼嗎?這個轉變的操作又是如何?如果妳/你看到了,那就是現象學還原。

匿名 提到...

統計的內容並非只有制訂題目與施測.
在討論definition的過程的理解與最後產出的並非如xx問卷,量表的形式.
似乎必須對量化研究的演變與脈絡都需要更新.

還有,在對於現象學取徑的方式,甚至是研究的方法,是無法老是停留在初期對於現象學還原的階段.
有了起點,還是要繼續下去.
而繼續下去是什麼?都沒有提到.

看了好一段這個版面,令人失望.
感覺上這個版面是一堆人發表言論與文章,某老師偶而引些現象學的東西.但卻都是處於散亂而沒有新意.
每次講的都差不多,現象學的東西不只這些吧?!

如果只是屬於教育而言的版面,算給大學生初步的教育還算可以.但對於哲學上有涉略的學生仍不夠.

另外,這邊講的心理治療,說的很模糊,但是卻脫離不了客體關係理論當中溫尼卡的影子.感覺上只是客體關係的東西換個術語轉成現象學的東西,然後強調沒有self的存在.難道主體際性之間,只有相互的運作存在,而互動的"雙方"就從此消失嗎?

所以我說:這個版面一直停留在現象學初期.

mychichi 提到...

to 匿名

不好意思啊,讓您失望了。不過或許這個部落格倒不是為了要去滿足誰的想像,或要符合什麼樣的想像而存在,我們在「建造」,包括您的留言,也是建造的一環。

歡迎您持續光臨,定能讓這個小屋蓬篳生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