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親密接觸-評述

上一篇我們提到認輔者與老師或家長談話的場景,也是孩子觀察我們的時刻。這樣的時刻是一般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不會發生的。一般在晤談室或遊戲室中只有兩個人。Axline在安排與Dibs的遊戲治療時,也必需事先排除母親的影響。然而我們的認輔卻是在開放的校園中進行。除了與小朋友互動外,我們還會被老師評估著,這樣跟小孩互動對嗎?小孩的行為問題解決了嗎?小孩是不是因此沒規矩了?老師們的這些疑問,有時會讓認輔的大學生感覺到自己要對老師交代些什麼,因而可能說了一些話,或是決定在認輔中採取某些行動。

但不要忘記,小孩子也正在看到我們如何與老師互動。

在另一方面,由於我們跟小孩的相處方式讓我們可以貼近到小孩的生活細節處,我們與小孩可能很快建立一種親近的關係,當老師指責或抱怨小孩的行為時,我們很可能感覺踩進了小孩子的那一邊,感到被指責,感到老師的無法貼近,甚至有可能就跟老師站到對立面去了。
當璟妤調侃地說:「老師剛剛說你少一條神經耶」,正是表現了一種與瑞斯近,與老師遠的舉動。

與小孩近,當然是我們的目標,但吊詭的是,一旦近了,我們又要想辦法煞車!瑞斯親了璟妤一下,這是什麼?上篇一評述中我也提到親近的問題。我們以一種很輕很柔的方式陪伴小孩,當然他/她會願意與我們親近。但這親近是什麼?又「會是」什麼?瑞斯對璟妤的親近舉動,是男女之情,還是母子之情?哪一種我們更想要煞車?為什麼?那如果我們誤認了呢?如果瑞斯也誤認了呢?

璟妤提到她聯想到上一次瑞斯希望她是媽媽的事,而在後記又提到要告訴他不能親她。的確,要如何維持一種距離但又不是太快把某些未成形的東西「打死」,會是這樣的相遇過程中一直要琢磨的事。

另一種親近的舉動就是「命令」。我們從一開始瑞斯跟老師的互動中可以看出,瑞斯在其中不會是一個命令者。我想,即使是在同儕之間,瑞斯也不會是一個命令者。但在這次他與璟妤的互動中,他呈現為「命令者」:命令璟妤去削彩色鉛筆。一般而言,面對小孩的命令我們會不舒服。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權力關係,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擔心:擔心小孩沒規矩、擔心小孩以後跟別人相處不利等等。因此,大部分的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不會聽從,甚至會反過來壓制小孩。

璟妤做了什麼?她告訴瑞斯「禮貌」,並且將斷掉的鉛筆還給瑞斯,而瑞斯以一種低調的方式,再把筆交還給璟妤,並在延宕了一會兒之後,說他可以削鉛筆。這是一個拒絕小孩的要求但不至於壓制他的例子,就像上一篇評述中我說的,這需要有個底子,雙方關係的底子。同樣的,有這樣的底子,璟妤也就不必擔心拒絕瑞斯太過親近的舉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