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我們的現象學方法操作是如何的運動?我一直有這樣的看法:現象學方法的訓練有助於(甚至就是)心理治療需要的「看見」,這到底要如何說呢?
最近重看我自己寫的文章,其中解析心理治療的「現場」,我發覺,這其中提供了上述問題的回答。妳/你看得出來嗎?現象學十二講中有答案哦!改天再說說我的看法。
何謂「現場」?
正面世界與反面置身構成的二重性經驗要如何拉出對心理治療現場的聚焦呢?我們應再仔細看看,到底在心理治療現場中發生了什麼事?到底在心理治療現場所進行的,是不是就是我們一般心理治療理論所教導我們的問題解決或是進行解釋的活動?當我們思及「何謂現場?」時,我們也就看到,「現場」(the locale)其實是一個被認為太過明白以致於遭致忽略的地帶。從事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心理治療「現場」其實不是理所當然地自明;它是浮動的,也是最無法被第三人來參與及評判的。
「現場」到底是什麼?底下一個幼兒學語的簡單例子或許可以做為討論的參考。
我1歲9個月大的兒子寬寬指著月曆上的葡萄照片對我說:「一樣,一樣。」同時也拉著他的褲子,讓我看到他的褲子上有著一個一串葡萄的繡花圖案。寬寬重覆著說:「這個一樣,一樣。」
(李維倫,寬寬成長觀察記錄,20041115)
上面這個例子是小孩在獲得語言的過程中常見的情形,然而當我們仔細考察,這其中有著相當複雜的經驗結構。當吾兒寬寬指著身上衣服繡的葡萄圖案與月曆上的葡萄照片說「一樣」時,他一方面進入語言指稱的領域,但另一方面,現場所覺知到的不同,如質感、尺寸、與顏色,反而被推擠開來了;也就是說,這兩件東西是不一樣、有差異的!但這「差異」在語言的指稱中被抹除了。再進一步言,相對於在場的某些覺知的排拒,寬寬的「一樣」所指涉的那個東西,卻以不在場的形式被帶入在場。
我們可以這樣說,寬寬的作為是一生成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他經歷了現場覺知。然而現場覺知是多樣的、雜多的,誰也不知道這些多樣的經驗之間接下去要怎麼連在一起。當他說出「一樣」時,發生了一個生成事件,這個生成包括了某些部分的突現,某些部分的排斥。突現的部分立即生產了一個不在場的在場,在這個例子中可能是與葡萄相關的事物,甚或他對吃葡萄的記憶。這一部分使他進入了語言的領域,勾連上了語言的強大力量,讓他在照片與繡花圖案的覺知之間獲得了一個突顯的連結方向,不再只是糢糊複多的經驗。另一方面,他離開了那個複多經驗,其中包括許多不同方向的覺知。
更進一步來說,倘若有人對上述寬寬的「一樣」接話:「你說的是葡萄嗎?」、「你喜歡吃葡萄嗎?」或是「葡萄是紫色的,那奇異果呢?」等,這樣的談話就會將對話的焦點帶離現場更遠;現場複多的知覺經驗將不被參與、遭到遺留、也就有可能就此掩蓋下來。這被遺留下來的經驗領域卻是話語生成的根源。
從上述的例子與討論,我們可以對「現場」提出這樣的認識。第一,現場有著以語言所規劃出來的一個突現的意義秩序與理路。第二,語言,指涉了一個不在場的世界;將此一不在場帶入了現場。或者更常見的是,將我們的眼光帶出現場,帶向不在場的指涉世界。以及第三,現場還包括了一個糢糊的複多知覺經驗地帶。上一節討論的正面世界之邏輯行事理路,正是依賴正面語言的規劃;糢糊複多的流動經驗地帶,摻雜著知覺與體感,則構成了正面語言的反面,一種反面性的現場置身。也就是說,「現場」也正有著相映受苦經驗中的正面世界與反面置身二重性。
具體來說,想像一個心理治療的現場:(1)、治療的約定、轉介原因、治療方法、治療目標等構成了某種「應然」的正面世界,此外,被說出的話語所鋪排的、充滿故事的意義平面,也是正面世界結構的一部分;(2)、治療者與受助者的「在現場」也有一個流動的、糢糊的、閃爍的、複多的知覺經驗領域,其中可能包含了兩者的相互知覺與相互引動,以及其他種種心思的湧動;以及,(3)、除了上述兩者構成的二重性結構外,本節關於「現場」的討論更進一步提示出,在現場出現的語言事件的可能性質有二:一是「在場的話語」指涉到「不在場的事實」;二是「做為在場生成事件之結果的話語」連繫到「在場的反面置身」。也就是說,語言與「不顯現者」的連繫方式,左右了語言是帶離現場的事實指認,或是指向回到現場的就地發生。我們可以簡示如下:
E.在場的正面顯現話語 → F.不在場的事實或經驗
↓
G.在場的反面置身
橫向的E-F指的是「在場—不在場」的連繫,兩者都處於正面;而縱向的E-G指的是「正面—反面」的連繫,兩者都在現場。現場正面語言的連繫指向決定了對話是否滑向不在場的事實、經驗,還是讓在場之反面置身與語言生成之關係得以揭露。這個認識不但牽涉到倫理照顧之療癒意涵,也構成了以話語為對象的研究方法論:即對話語連繫方向的分辨。
就本文的反面置身的倫理照顧觀點而言,反面置身構成了臨床現場,而正面世界的經驗及其語言對反面置身是無法通達的;然而正是反面置身的靠近與抵達構成了療癒的可能(李維倫,2004b),這樣的抵達在這邊的討論下也呈現為一種「生成事件」:就像寬寬的「一樣」,雖然同時排擠了其他的現場經驗,但由複多經驗出發生成了一種掌握。複多經驗的回歸也即是一生成歷程的開始。
以此來看一個現場事件,並非只是單純的事實性存在者,而是有著生產與排斥的動態運動。我們可以說,生產是想像的生產,即生產了想像。想像讓我們得以建造關係性的經驗平面,讓我們得以居留其中。不過這樣的生產也讓我們遠離複多經驗,遠離我們的現場覺知。從某一角度來看,這樣的生產也就是一種異化(alienation)。回到克莉斯蒂娃(Kristeva,2003)的賤斥理論,這種有所生成有所拒斥的作用,即是主體形成的過程。相對於陽面主體的生產,即有那被賤斥的陰面。
心理治療因此可有兩個方向,一是貢獻於陽面或正面主體性的維持,而療癒就會被定義為主體危機(陰面經驗,即複多經驗,如潛意識,或創傷)的解除,或是主體的確定或再確定(陽面經驗,即想像平面的穩固)。另一個療癒的方向則是,回到生成歷程,即不只是單方向的線性運動,而是來回穿梭,來回穿梭即是生成。此時,那個被賤斥者,被延異者,必需被靠近,而且不必然要被認為是恐怖,因為恐怖的認定還是以主體視野為出發,這就造成焦慮。
以現場之二重性的生發歷程來思考心理治療,正提供了一個研究分析心理治療活動的道路。所有的談話,包括心理治療的談話,都有著被說出的話語(the said),以及言說行動(the saying)。被說出的話語,就如同寬寬的「一樣」,構成了顯題的意義故事平面。而在另一方面,在談話活動中,說話行動通常隱匿於我們的主要覺知之外,它並且不是事先決定的,而是就地發生。此一生發性即是反面置身的特徵之一。固然有許多言說並非生發性的,而是同一化的,但這並非否定了生發性言說的可能。反面置身的話語並非只有沈默。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