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看到比較安心的璟妤。
不管是瑞斯說「可是新年的時候也有星期二。你也會來嗎?你可以去我家找我。」或是他穿過全班去丟垃圾,或是他不知所頁地說「這是命」,璟妤都是很溫和地在一旁。
我們不需要一直掛念著要「抓住」意義,還有掛念著抓住意義後要如何「回應」。其實在一旁可以這樣,就像風吹過來,感受它,不見得要「抓住」它。
小孩子其實也沒有要我們「抓住他們的意義」。我們常常看到小孩子們可以一下子吵架,又一下子玩在一起。對大人們來說,這太不一致了。然而,這或許是因為大人們太想把事物「固定」下來。小孩子的相處,似乎就如同我所說的,風來了,感受它;下一刻,又跟著另一陣風走了。
這樣看來,我們也可以看到,大人們總是要小孩「記住」、「當一回事」,有可能是源於大人與小孩之間跟「風」的關係不同。大人們不知道小孩子的感受思緒就像風一陣一陣,也就會常常責備小孩「把話當做耳邊風」!
我們的感受也像風一陣一陣。有點擔心小孩子爬太高,要說的話是「你下來!」還是「我擔心你」?不同的話,會造就不同的關係形式。
璟妤說,看到瑞斯跟另一位男孩子快樂地玩時,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冷落的媽媽。這是什麼樣的感覺?是他的快樂不是因為我?若他的快樂可以是跟我無關的話,接下來這位「媽媽」可能會如何反應呢?會忌妒,然後會去阻止小孩的快樂。
雖然可能也是因為認轉的時間真的到了,所以璟妤要說「剩下5分鐘」,但這似乎就落入上面所說的互動模式。
關於「快樂」,我們大人還有另一個問題:我們不太敢快樂。
大人也是由小孩長大的,大人的一切也是這世界交給他/她的。這世界還交給大人什麼?世界還交給大人這件事:不要太快樂。看到小孩快樂,我們會傾向想,「會不會心收不回來?」、「會不會太放縱了?」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我們早就學會要經常告誡自己:樂極生悲。我們不太敢快樂。
或許,下次看到瑞斯這麼快樂時,除了說出還剩5分鐘外,可先加上一句:「你們玩的好開心,我也覺得很開心。」這樣,我們也跟他的開心在一起了。
最後,璟妤很平靜很溫和地回應了瑞斯要她多陪一點時間的要求。瑞斯說「他很孤單」,這是很難拒絕的。不過,璟妤做得很好,我想這是心安的緣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